美国土地管理体制
美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36.3万km2,人口密度25.4人/km2,境内平原面积显著大于山地面积,海拔不足500m的地区约占56%,超过2000m的只占11%。
美国较早对土地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使土地管理体制日益成为土地资源的“保护神”和“减灾器”。如美国自1776年独立,联邦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大部分逐步卖给私人。为办理土地登记和管理土地买卖,于1812年成立了联邦土地办公室。
体现在土地管理体制上是于1846年联邦内政部将原土地办公室撤消,成立了主管联邦土地并对州和私人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协调的土地管理局。1973年美国俄勒冈州通过了州《土地利用规划条例》,其主要目标是保护农业用地。另外,美国的纽约州、新泽西州、马里兰州等地在80年代开始仿照英国过去实行的土地发展权转移的办法,实行由政府监督实施的发展权转移。
(资料来源:《Inman News》)
美国的“征地”概念
美国从北美殖民地时期就强调保护土地和房屋的私有财产权,所谓“家就是一个城堡”,“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大量土地为私人拥有。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征地,在交通和城市发展中,征用私地的情况非常普遍。土地征收为两种,一是私人开发商收购,二是公家征用。
私人开发商实行开发计划,需要向原主购买土地,这种收购不涉及法律上的“征地”概念。美国的私人商业开发在购地时很少发生冲突,因为这种收购是买卖关系,按照市场规律,自愿买卖,公平交易,价钱谈不拢买卖就做不成。开发商只要算下来合算,可能付出高于当时市场价格的代价收购。万一有人不论什么价格,死活不卖,私人开发商也无权强制收购。
正因为国家保护私人财产权,所以“国家征用权”概念是一项受到严格限制的权力。这一概念在法理上有两个核心要件:“公用”(public use)和“合理补偿”(just- compensation)。“合理补偿”强调“合理”,在美国就是“公平市场价格”。国家征用私地也不能随意多给补偿费,因为征用开支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被征用者如果认为征用补偿金不合理,可以告上法庭,寻求司法裁决,并且有权要求让由普通民众组成的陪审团来作出判决。
(资料来源:《Inman News》)
韩国国土资源管理
韩国对土地违法行为者,以行政、经济和刑罚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严厉制裁。韩国为了有效保护农地,规定农地转为非农地必须先取得中央政府主管部门长官签发的农地转用许可证后方可转用农地,并且规定了宅基地上限度。同时在《农地扩大开发促进法》中规定,未经许可转用开发的农地,处5年以下徒刑或处1000万韩元以下罚金,或两者并罚。
韩国规定统一由建设部来公布公示地价,由此消除了公示地价政出多门的现象,实现了地价调查体系的一元化领导,并由此提高了公示地价课税功能的实效性,实现了公示地价制度设立的初衷。
韩国的土地税制因过度强调抑制非业务用土地保有的层面,忽略了企业长期性土地投资的必要性,阻碍企业事前有计划的土地买入或为扩大投资做准备的可能性,进而成为企业活动的障碍。
(资料来源:《东亚日报》)
香港土地管理制度
香港有比较健全的土地法例体系,包括《香港房地产法》、《收回官地条例》、《土地征用法令》、《地契条款》、《拍卖地产条例》等等。政府只是根据这些法例进行管理。实行有偿、有期、有条件使用土地。所有要使用土地的人都需要通过土地市场获得土地。既有垄断控制,又有自由转让。
香港对批出土地的监管非常重视,直至批租期满收回。发现发展期内违反契约条款的,轻则罚款,重则无偿收回土地甚至控上法庭。
香港的土地批租有严格的批地程序和要求,用地要求在《批地条款》中有详细的说明。批租的形式主要有公开拍卖、公开招标、私人协议和临时租约四种,但主要是公开拍卖、公开招标两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取得土地,获得土地者都得与政府订立批租《土地契约》,《土地契约》里对批出土地的发展要求有各种限制性规定,如年期、用途、车位数、完成楼宇时间等。
(资料来源:香港《新岛日报》)
新加坡的土地征用制度
新加坡在历史发展上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沿用的是英国的土地制度,国有土地的数量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0%,新加坡独立以后,为适应经济和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通过强行征用个人土地的办法扩大了国有地产,用于国家建设。因此全国私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已由独立前的40%下降至20%左右。新加坡的《土地征用法》规定,凡是为了公共目的而使用所需的土地,政府都可以进行强制性的征用,然后由政府和法定机构进行开发和建设。
关于征用土地的补偿。1973年修订的《土地征用法》规定,凡是按照《土地征用法》征用的土地,或按1973年11月30日的市场价格支付补偿费,或按征用土地宪报公布之日的市场价格等支付补偿费,两者取其低者。所以征地补偿价格较低,同时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所征土地以征用时的用途和分区为基础进行计价。例如,土地功能分区中规定为“农业”用地,就严格地按这些用途作价。至于被征用后新的用途,以及产生的更高价值,则不作考虑,结果,无疑使征用补偿价格偏低。为此,征地过程中往往因地价而发生矛盾和争执,甚至提出上诉。
在新加坡,一方面政府根据需要强制征用,而另一方面补偿费偏低甚至只有市场价格的1/10,这样必然导致征地者与被征者之间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愈演愈烈。
(资料来源:《Inman News》)
“新中间阶层”到底意义何在?
——11月“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的结果公布,新中间阶层家庭月收入底限确定为人民币2000元。虽然调查者称2000元这个数字只是最低标准,但凡有城市生活经历的人们都知道:即使在中小城市,这个数字也仅够满足一家人的温饱生活,如何就能进入“新中间阶层”了?按照这个标准,当今城市中除了乞讨、低保等最低收入人群,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中间阶层”。因低收入和低保障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难题和矛盾似乎都可迎刃而解,被淹没在“新中间阶层”所制造的快感中。事实上,在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中,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享受全球化的消费生活,另一部分社会底层的人们则在相对贫困的生活中挣扎,如何缩小贫富之间的悬殊,才是具有意义的作为。
“不,不是要求上帝站在我们这一边,而是我们要站在上帝的一边。”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的下属建议林肯向上帝祷告,求上帝站在他们这一边。林肯如此回答。一句话,道出了对基督信仰的真谛。在基督教中上帝就是真理,站在上帝一边就是站在了真理的一边,就会胜过邪恶的势力。坚守理想主义情怀,并不断探求规律和真理,月刊也一直向读者传达最朴素的思想。
房地产业应更多关注住房消费模式。
——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宋春华在11月10日举行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会上指出,房地产业应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构建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宋春华认为这是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条无形却有效的措施。住房消费模式的构建不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与地产商取得了共识,调控措施的落实和贯彻则会比较顺利。
中国A股市场今年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
——通过对今年中国A 股市场的走势得出分析报告,摩根大通在国际投资银行中首家发布对2007年亚太股市预测,摩根大通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未来12个月盈利将强劲增加,国际股票基金将增持中国资产,因此上市公司估值还会得以提升。对于具体板块,摩根大通看好的一是石油、石化等能源企业,二是寿险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此外高成长性的非周期性消费企业同样会受到投资者关注。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龚方雄表示,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持续好转,势头不减,而且国际股票基金目前的配置中,中国资产比重过少,在增持的过程中,全球资金流向中国公司的量还会扩大。
现实中缺少英雄的时候,媒体上的英雄就会增加;媒体上的阴暗面缩小的时候,现实中的阴暗面便已扩大。媒体是扫帚,它干净了,房子就脏了。
——北京大学学者吴稼祥在他的作品《一杯沧海》中的一段话。在《一杯沧海》中作者把二十多年来茶余饭后、会头会尾、车后船前所写下的人生感悟或思想片段总结整理。其实,干净的“扫帚”从来蒙不住思考和发现的眼睛,客观而公正的报道才是更多人愿意了解的。
我们需要比拥抱更适合的。
——近日,一个源自美国的公益行为艺术活动“free hugs”传入中国,并由长沙开始,在许多城市风行。一些高举“免费拥抱”招牌的年轻人在闹市区与陌生人拥抱,以此向日益冷漠的人心说“不”,倡导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让那些原本擦肩而过的人们,因为这样活动的影响,开始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真心微笑。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本无可厚非,人们一直将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和“无戒备交往”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但社会现实和人际隔阂常常给这样的理想迎头一棒,如果不加引导与规制,那么“拒绝冷漠”只能是猎奇与恶搞者的一件漂亮外套。
褪色遗址迎来耀眼光彩。
——在余秋雨先生的《五城记》中,曾经这样描述开封:“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如今,郑州——开封这条城市道路的开通,横跨两城市、三区(县)连接了街市繁华与古都气韵,城市品格、人文历史资源有了它而将得以迅速融合。郑开大道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标杆,它打破分割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让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使中原城市群成为一个低经济成本、行政成本、文化沟通成本和工作生活成本的有效载体的作用将愈发显著。
建筑中的国语。
——作为内地传统中式住宅的创新,这句话曾被联盟新城作为项目的推广语。如今,王受之先生的新作《建筑中的国语》已经开始出版发行,作为优发国际的朋友,这位从事国际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先生一直致力于设计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建筑中的国语》更是因联盟新城三期创新现代中式住宅叩醒思路,对中式建筑的民族现代化历程做了清晰地阐释和解剖,成为中原探索现代人居的处女作。
(栏目主持——何佳颖)
土地征用制度
日本是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日本土地65%为私人所有,35%为公地,且多为不能用于农业、工业或住宅的森林地和原野。因此,解决公用事业建设的用地问题,必然要靠私有地。日本国宪法既有在公共需要时可以征用私人财产的规定,也有保障私人财产权的规定。日本于1951年制定了《土地征用法》,规定重要的公共事业都可以运用土地征用制度,如: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公园建设,根据河川法进行的堤防建设,根据港湾法进行的港湾建设等。征用土地一般程序如下:①申请征地;②登记土地和建设物;③起业者与地权人达成征购协议;④申请征用委员会裁定;⑤让地裁定;⑥征用终结。
由上可见,日本政府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往往需要取得私人财产或对其利用方法进行限制。因此他们认为,当征用这种行政措施直接给私人财产造成损失时,就得既照顾公共利益又尊重私人财产,对私人财产的损失要进行赔偿。日本人认为,政府征用土地都是为了公共事业,所以从理论上讲,应向受益于这些公共事业的全体社会成员征用土地,但是,在现实中却无法这样做。因此为了兴办起这些公共事业,只得让某些财产所有者做出牺牲。至于对这些财产所有者造成的损失,则用税收和这些公共事业的利用费所形成的公共财源来赔偿。
土地归属
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而且所有权是严格受法律保护的,无论是政府和开发商都无权剥夺私人的产权。那个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盖出的高楼,往往是一块祖传的土地,也许几十年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后人不愿意把这块土地卖掉,而愿意自己来开发,于是就产生了这样形形色色的“小大楼”。
日本的地产商和政府实在太不容易了。他们看上一块土地,不能以旧城改造之类的名义,由政府出面动用武装力量强制居民拆迁。所以只能一家一户地和土地所有者谈判,而日本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几乎个个都是钉子户,不付出让他们满意的价钱,说再多大道理他们也不会搬家。
不仅开发商无权剥夺居民的土地,连政府也无权剥夺居民的土地,不能随便以市政建设或者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强制剥夺居民土地,必须通过谈判来达成协议,使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保障。其实日本在1951年也通过《土地征用法》授权日本政府在修筑公共设施时向社会征用土地,但实际上这种“征用”不是依靠国家暴力来贯彻的,同样需要征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尊重私人土地财产权也使得日本的土地利用更加合理,日本大多数富人别墅几乎都是盖在山上,不是因为日本富人都爱山,而是因为在城区不可能专门把土地规划成为豪华别墅区,农民也不会愿意让出自己的土地,所以只能到没人住的地方想办法。
在日本,房屋都各具特色,到处可见精致典雅的杰作,日本人用很大的热情修饰装点自己的家,即使一个很小的房子,也一定有优美的花台和园艺装饰,充满对家园的自豪感。
土地立法完善
国土管理问题十分复杂,没有一项法律能够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日本制定的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很多,其国土管理法律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要求之明确,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日本土地立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国家基本法规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日本由国家颁布的国土管理方面的基本法律达40多部。国土管理各领域的全国性法律,非常繁多,十分完善,构成纵横交错、系统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2)附属法律、规定多。日本在制定法律时,为了使法律含义更清楚并便于实施,通常在每项法律之后,都附有施行令、施行规则以及解释立法条文的规定等。
(3)每项法律法规条文具体、细致、针对性强。如日本为限制对土地的破坏,在《城市规划法施行令》第二十八条中明文规定:“挖取土方或堆积土方的深度(高度)超过一米、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时,对该挖取或堆积了土方的部分必须采取表土复原、迁土、土壤改良等措施。”此项法律条文具体、细致、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而可操作性很强,执行过程中很少因法律的模棱两可问题而引起争议。
(4)对法律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日本法律制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推移和条件变化,经常对法律的内容进行修改,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公示地价管理
日本自《土地基本法》颁布后,开始实施公示地价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实施,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日本开始的公示地价,由建设省、大藏省税务局、国土厅、自治省等四个政府机关各自公布其标准地价。由于政出多门,一地四价,不但起不到稳定地价的作用,反倒给土地投机者造成钻空子的机会。因其相互之间标准不一,带来了公示地价的混乱和公众对其的不信任。后来日本将公示地价统一归为国土厅管,由此消除了公示地价中政出多门的现象,实现了地价调查体系的一元化领导,并由此提高了公示地价课税功能的实效性,实现了公示地价制度设立的初衷。
强力抑制土地投机
日本国面积狭小,土地问题直接影响到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对土地投机问题非常重视,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并由此形成了地价公示制度、土地交易规制制度、土地利用计划制度、土地租税制度、土地登记制度等各种法律制度,从方方面面想方设法来阻止土地的投机行为。如在全国公布法令,冻结土地市场,停止价格浮动;对房地产市场做出规定,提出建立标准地价评估体系;实行房地产经纪人许可证制度;增加不动产交易所得税和土地闲置税;建立国家土地开发公司,以扩展公共事业用地数量;建立土地开发银行;实施“综合土地税”,征收土地增值税;颁布《宅地所有上限法》;实行土地买卖实名制等。这些措施虽然手段不同,但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土地投机。
严格保护农用地
日本的可耕地资源很少,大规模的城市和工业建设必不可少地又要挤占农地。因此,政府不断制定各种法律以保护农地。
(1)农地保护立法完善。日本除《国土利用计划法》中明确划定农业地域并加强农地保护外,其他涉及农地保护的重要法律法规还有:以实施“农地转用许可制”为主的《农地法》 ;具体规定了农地转用许可条件的《农地转用许可标准制定办法》等。
(2)农地利用审批严格,违法行为制裁严厉。如日本1952年颁布的《农地法》第四条规定,农地所有者将自己的农地改变用途或转卖他人,超过2公顷的由国家农林水产大臣批准;2公顷以下的由都道府县知事批准。《农地法》第九十二条又规定,不经批准,擅自占用农地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
(曹海红,专职翻译。)
信息来源:《日本经济新闻》
一
中国广袤的地域上,陈列着纵横交错的中国乃至世界最高的山脉群;矗立着刺破苍穹的冰山雪峰;隆起了凝重的黄土高坡;横亘着无垠的沙漠戈壁。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向四面八方延伸出无数的大小山脉,像一条条大地的脊梁,支撑着亚欧大陆,每一道山的褶皱中,都有如生命般奔涌的大江大河。这里成了山之根、水之源。万古不息的黄河、长江流出了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四夷游牧文化臣服于中原农业文化,使得西部文化镀上了农耕文明的亮色。从此,长期生存在沉稳的黄土地的中华民族,依土为生,讲究“土”样厚重的人伦道德。特定的人文环境及文化文明的长期演绎,使整个华夏民族弥漫着浓烈的“土地意识”。
二
以土为祥,祀土为坤,从殷商卜辞即可得证。这是上古社会农业崇拜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和救世神话体现着原始人的思想:我们民族是一个由土变成,而后又得到土的拯救而延续至今的民族。土地之于农民,是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是世世代代安身立命之所在。三千年前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先民们,当他们发明了汉字时,就为自己定下了富足的标准——一家有一口(丘)田。你可以细细研究一下我们今天仍在高频率使用,作为信息传递载体之一的汉字中的“富”字,便一目了然。那时的“富”不是金钱美女,而是土地,是一丘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靠天吃饭”的中国人因农业经济的缘故而历来看重人与土地、气候和环境的关系,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切回归的认同感。同时,因为中国是大陆型国家,特定的地理位置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为大陆型平原文化,较之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型文化,大陆型文化更多体现在固守与安定的文化心理上,从而形成有别于西方人“外倾情感型”的“内倾情感型”的民族性格。
三
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内陆土地上,汉民族长期定居农耕。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在固定的地域和稳固的血缘之中。血缘上的亲和情与褊狭的地域上产生的重土观念相互纠结,构成了传统生活秩序中家庭结构的强烈内聚力和稳定性。
上世纪80年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家庭的解体与重建作为世情人性变迁的观照。如高加林(路遥《人生》)、金狗(贾平凹《浮躁》)和孙旺泉(郑义《老井》),都曾经是不安分的西部青年农民,但他们都无法摆脱黄土地的温柔禁锢,由向城市的挑战回到对土地的皈依。与其说土地属于人,毋宁说人属于土地。“安土”也因“知命”,土地即农民的“命”,就像英雄安泰一样,一旦离开大地母亲,生命就如连根拔起的嫩苗,经不起太阳的烘烤。这种与土地相连的脐带观念文化,已成为集体无意识积淀到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并发挥着巨大的潜作用。《老井》中的孙旺泉最终选择了“老井”而割舍了爱情与现代城市文明,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根”太深了,他没有力量把它拔出来,他只有根植“老井”。在枯干的山坳打出希望之泉,才是他真正的人生支点和归宿。表面看似乎这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实质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精神在选择。这种恪守土地的民族韧性是支配农民世代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精神支柱,从而也造就了传统中国农民安贫自足,坚守家园的心理。
上世纪80年代,华夏大地的经济大潮开始冲击着传统的家庭根基,但农业群体意识所特有的内聚力和伦理性使得传统中国农民还未能走出古老的家……正如利普斯所说:“愈是古老和原始的人类,对家的范围便考虑得愈加广阔……家的基本概念不是可避风雨和过夜的较长久的或临时的建筑,而是部落的土地整体。任何入侵者敢于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将为此付出生命。”家是土地内涵的扩展,国又是家的内涵的丰富。国家是由两个基本事物构成:一是一个个家族,二是一方方与之相连的土地。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土、家、国三位一体,当你看到黄土高原上一排排古老的土窑洞和它那“土”色的主人,便不难理解这样的说法了。
四
有社会学家认为:人的生存状态大概分为两种,或者离开本土“漂泊”,或者“坚守”。本土这个概念,可以是故乡,可以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影响较大的地方,也可以是祖国。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条件作出各自不同的选择。无论是漂泊者还是坚守者,如果心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民族文化的“根”,那么,漂泊中会有乡思,有心灵的归属和依靠;坚守中也有认同,不会因为生活的困窘而怨天尤人。
(肖力, 《南方日报》记者。)
2006年7月,一个晴朗的日子,中部一个偏远山区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土地纠纷。几十名村民站在镇政府雇用的推土机前,义愤填膺。一位中年人控诉,政府征用了一大片耕地,却以“极其”不合理的价格补偿了相关村民。然后他把矛头指向站在旁边的村干部,指责其使用各种显而易见的手法从中牟利。他的话得到了其他参与拦阻的村民的支持,当日,政府推平耕地的行为以匆匆撤退结束。
但是,一个多月后,这片耕地最终被夷为平地,然后被平分成几十块,以市价出售给从乡下移民至镇上的农民。按照镇政府的规划,这里将建立起一大片楼房,中间将是一个连接老街的大道。对于镇政府而言,这里即将产生的景观远远比农民获得无关紧要的几斤粮食重要得多。
类似的情景相信在很多地方都曾上演。从法律上讲,地方政府和那些拆迁行为的支持者的做法是完全与法律吻合的。此时,关于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工作仅仅在广东省进行,主要的做法就是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以市价交易,取消中间由乡镇政府以低价回购,然后高价卖出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对保护农民和集体的利益无疑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彼时的中部,类似的做法还没有进入行政程序,广东省先进的做法在这里还无法落地。这意味着,对于那些大声呼吁不公平的村民而言,他们还无法获得法律的同情和支持。
地产界的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在各种论坛上曾反复抨击政府垄断土地渠道,从而人为制造高地价的现象。他说,在“8·31”大限后,政府通过招拍挂程序公开出让土地,这其中更多被遵循的原则就是竞价,在这一原则下,土地价格被推高,政府收获高利润。但是,政府最初获得这些土地的方式却近乎垄断,农村建设用地必须首先转让给政府,转变产权属性后,才能获得入市交易的资格。由于中国关于土地的相关法律对此予以了确认,因此在这一土地垄断出让的途径被合法化的同时,土地原持有方的利益被牺牲也就成为了一个顾全大局的选项。
然而,了解了这些纠纷背后的制度因素后,再来看这些纠纷,心思可能略微平静,精力也不会被更多的对抗细节所纠缠,反而转向呼吁对政策作出适宜的调整。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该项法律条文的调整,涉及土地产权属性的定义和规范,而这自古又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讨论禁区,因此,转向难度可想而知。
当我们讨论发生在中部的这个土地纠纷案例时,一旦话题逐步上升到土地产权制度的层次,便无法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土地的商品属性越来越被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再加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城市化、小城镇化冲击,维持近3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如何嬗变应对。
从大历史观念来看,拥有土地一直是反对派动员其追随者揭竿而起的最佳诱惑,也是普天之下食田阶层的最高理想,这样的规律即使是当年创业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也难以侧身事外。但是,不管怎样,总有一个逻辑如影随形:从历史上看,从战国时代起的富人阶层在重重束缚下,未能变身企业家,所有的财富均流入土地,资本流向过于单一,便铸就了土地的神圣地位。这样一来,土地兼并就成为历代的一个痼疾,必须通过不断的改朝换代来加以解决。如今,情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逻辑依然。一部分位于待城市化区域的耕地的价值在市场环境下被重新评估后,在耕地国策范畴内,必然流向高增值位置,然而,在这些耕地变现的过程中,法律障碍、体制障碍突兀地存在着,于是,便出现诸多牺牲社会和谐、委曲求全于司法现状的怪现象。这种矛盾将对现在的宪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做出大多的冲击,从而引起改良,是一个值得观察的大问题。
本次纠纷案事实上也把另一相关主题摆在我们面前:农村地区城市化的路径问题。这些农村建设用地在间接入市后,最终的用途是为农村乡镇的移民提供安居保证。但是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这个农民大国如何城市化存在两种路径辩论——小城镇化和大都市圈化。这两个模式哪一个更能捍卫我们血液中流淌的耕地情结——这一点将决定哪一个路径最有生命力。
小城镇化由已经仙逝的费孝通先生晚年时刻大力提倡,认为比较符合中国实际,该模式的渐进性和因地制宜一度被决策层认可,这也在全国引起了大面积的实验。但是,随着批评者指责小城镇化其实不是节约土地而是浪费土地,以及小城镇化战略很容易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大都市圈战略开始进入视野,这也在一些沿海发达区域得到实践。
辩论还没有明显的结果,双方各自有实实在在的城市样板。对于中部这次小规模的土地纠纷而言,它反映了小城镇化战略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已经陈旧的问题还在继续困扰很多地方政府,它绝不是一个致命的反例,但是它至少提醒我们,农村的城市化是一个充满变量的过程,在把麦地变为楼房和街区之前,我们有一大堆事情要完成。
(张杰,《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用不着去研究那些宏观经济学家对于“13亿多人拥有960万Km2土地”是多么紧张的人地关系经济运算算式,我有一句大实话:每个人必有立足之地。这是上苍给予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土地短缺?中国相对于美国,人均土地是短缺的,但相对于日本呢?
为什么每个急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都声称土地不够用?难道每个城市是一个独立的、边界清晰的城邦,它们不是耸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大地上?
原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有限,针对这个“科学的”、“人为的”指标,城市的用地紧缺。
我希望生活在一个从容不迫的国度,即使我现在仍生活在乡村,今天进城和十年后进城,均有我一席之地、一宅之地。是什么声音强迫我形成土地的焦虑感?
乡下人占有的土地肯定比城里人多,那么乡下人离乡进城,不是空出了更多的土地吗?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得乡下人即使进了城,占用了城里的土地,而乡下那块地却仍然挂着,不能投入有效开发利用,所以才会造成城市用地紧张。此其一。
在城市及其郊区发展工业,需要大量土地,但工业的产值应该比农业高,所以农田置换为工业用地应该是合算的。一旦工业生产过剩,农业产值还高出工业产值,则推翻工业种稻子也未尝不可,但这个逆向过程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是因为建厂房把土地污染了,做不回稻田,而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工业用地总是比农业用地值钱,工业用地偏少,这是令求财者不知足的。此其二。
已发迹的城市商人和城市政府希望土地升值,而需要一种强烈的土地紧缺意识。此其三。
中央政府从粮食安全、稳定大局出发,力争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天天在强调耕地危机,这样加剧了土地紧缺感。此其四。
如是四者,一起造成了今日中国土地危机意识。这个危机意识唯一的好处是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集约用地,而不利之处在于为某些房地产商赚取暴利提供有效的土地意识形态。
泱泱大国,地大物不博,可建房子的用地应该不缺。这就是我对土地的基本判断。
土地不缺,并不等于可以鼓励个人大肆扩占土地空间。这个道理与我们并不缺纸张但仍应节约用纸一样。节俭合度是美德,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义。有人说,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这话既对又不全对。土地不可再生,但由土地衍生的空间可繁殖。一层房子建二层、建高层,就是空间的繁殖。这就可以保证人类的适度需要。所谓集约用地,就有赖于空间的繁殖。
至于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土地短缺的局面是由当代人急功近利、投机的心态造出来的。北京人挤人,我不到北京住,不就完事了;深圳弹丸之地,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将它的地盘翻几倍也并非难事。如果有人以为今夜进北京,还可以到皇城根下挖个宝贝,明早就没有了,所以非要现在进城买高价楼,那也是他自个儿傻冒。政府有时候嚷一嚷也就罢了,要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不能保证每个中国人都上京城里悠着住着。
深圳划了个生态控制线,近50%的土地是绿的,可从珠三角航拍照片上看去,深圳这条生态线所圈的,也不过是更大的一片绿色中的一小片绿而已。
从全国范围的城市化和产业聚集来说,多大的产业用地规模对于深圳是最有效的,这个数应该由国务院来测算,而不是由深圳市政府来算。
这些年,中央在和地方的关系中,时而往下放权,时而往上收权,但一刀切总是切不好。张五常教授非常赞赏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造成了全国经济活力,这句大抵不错。但对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一些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应该“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说白了,就是要求其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治理好污染,但土地的盘子可适当放宽。免得这些城市动不动叫土地不够,把地价挤上去,并且发挥不出引导中国城市化的应有作用。
(贺承军,深圳市规划局公务员,知名建筑评论家。)
奥运会的赛场文化
希拉克总统在接见法国足球队的时候,衣着考究,温文尔雅,对齐达内说的是:“亲爱的齐达内,我要把敬意和喜爱献给你……法国人民永远爱你。”他的法语和发音非常优雅可亲,令人顿时对浪漫的法兰西多了一重敬意,这个民族优雅如斯,我从电视里看到这一幕,不能不油然而生尊敬。人性高于赛事。天才齐达内在赛场上头槌马特拉齐,为自己赢得一张红牌和法国队的落败,就在中国媒体以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揣测齐达内的下场时,金球奖照样颁给了齐祖。法国人照样爱他,我也照样爱他。如果齐达内生在中国,等着吧,检查、处分等着他呢;即使他没犯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了奖杯回来,在庆功宴上等着陈词滥调的轰炸吧(拜托,请给我一句优美的赞赏,我会幸福地领受)。当然,很可能,他的天才早就被扼杀了,成为一个中国特色的足球运动员了。
同样是激情错误,黄健翔的下场却截然不同。健翔辞职闹得互联网地震。据说他辞职是被人排挤出来的。健翔在那场著名的解说门事件中,突然激情如火山爆发,喊了一嗓子“伟大的左后卫”,他倒是痛快了一时,回来后就被区别对待了。某央视领导说,这种人我们永远也不会再用。小黄工作量骤降,接着开始走穴,拍时尚照片,主持央视的某晚会,去说相声,然后是同事的检举信(注意,署名是体育频道编辑部),小黄滚蛋。激情,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火花,在法国红白蓝的地界受到尊重谅解宽容,在这里却被毫不留情地掐灭了。
说到赛场文化,刚刚结束的上海大师杯,费德勒和布雷克领奖的那一幕也足够优雅。我们的领导“成功举办”、“感谢领导”之后,老外领导则称获得亚军的布雷克为“王子”,称费德勒为狮子王:“费德勒,我们为你的勤勉、天赋、力量而骄傲,我因为能和你结识、交往而感到荣幸。 ”这马屁拍的,两位如沐春风,胜者败者都笑得开了花一般。这样美好的称赞,让你不开花都不行啊。 让赛场和生活的空间都多一点人性真好,洋溢着爱、尊重、浪漫、向上的力量。
假如奥运赛场上在挥汗如雨拼来胜利也或许落败,运动员的激情换来这样的慰藉和欣赏,如此真诚,一切都会有意义。这是一种平等,一种知音之感。
关于奥运吉祥物
关于福娃,你作何感想?在某个著名专栏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专家们终于发现,
原来的福娃的英文名‘Friendlies’,
看起来是‘朋友撒谎’,听起来是‘绝无朋友’——倒是能自圆其说。
于是决定改名‘Fuwa’
挺得意的?还是继续改改吧,
它不仅是一家工厂的名称,
更是日本的一处地名。”
不是名称,是形象,让我不爽。不够简洁,缺乏直接的认同感。韩美林可能够民族,但却不够国际。
期待改变
关于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已经领教了张艺谋的审美。张艺谋定义的中国,乡土味太浓,却不够精华。够热闹,却不够审美。中国人有倜傥的一面,有清雅的一面,有几乎快要失落的绅士的精神,等等等等,不妨让全世界看看。 一位影评家对张艺谋的评价堪称到位:张艺谋看重场面和“视觉冲击力”,类似于靠人体堆出豪华的美国导演伯克利,可以称之为“伯克利情结”。这位影评家认为,张艺谋展示了军事舞蹈美学,但是缺乏“人”的视觉效果。究竟是游戏还是艺术,或者说是匠品还是艺术品?这里说的人是人性的人。中国文化已经够抹杀个性,张艺谋的宏大场面,最好不要吓到国内外观众,以为这个国家还有专制遗风。
关于国民品格。奥运要来了,硬件应该跟得上,中国人的勤劳举世闻名,引以为豪,这下派上用场了。鸟巢和水幕够创意和个性。但是,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民众素质。奥运是一个展示国民品性的舞台,到时候老外可不仅仅待在赛场,运动员和观光客、体育迷肯定会东跑西颠,作为爱国分子,我最没面子的就是同胞把脸丢给外国人。不排队、吐痰等陋习已经够糗的了 ,但还好纠正。据说,罗素认为中国人有三个大缺点,一是贪婪,二是胆小,三是冷漠。相比之下,他说得最多的是冷漠,也就是缺少人道主义的冲动,不仅很少做慈善赈灾,而且看到别人的灾难往往会产生一种快感,而缺少同情。这种冷漠,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
要补充的是,罗素在中国考察九个月,考察的感想是:在今后的两个世纪,不管中国变好变坏,都将对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还说,其中文化最重要。只要文化的问题能解决,无论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我都接受。
最有希望为中国人长脸的,除了包办体制下的运动员,应该是那些奥运志愿者。他们中很多来自高校,在信息开放的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具备了现代素质,他们身上还保持着纯洁率真热情, 还没有被社会不良习气污染,前提是他们没有被某些抹杀人性的教育污染。参看鲁迅的呼喊“救救孩子”。如果是这样,不仅仅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美妙的奥运的未来,也能看到生机勃勃的国家前途。
早在1900年,奥运会在巴黎遭到了冷淡,但在更多城市迎来的是公众的热忱。但过于铺张是没有底气的表现。查看一下雅典的地图,你会发现很多设施都是建在军事基地或者是政府原有的像旧的机场这些地方,这显然是为了节约成本,合理利用原有资源。经济实用、充满人文,期待北京奥运会的平常心。
(颜清晨,自由撰稿人。)
当我走进联盟新城并阅读完《联盟新城三期设计师手册》后,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
联盟新城对中式家居的构思,让我追忆起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逐渐淡去的美好记忆。
那些在朱红大门内北京四合院的儿时记忆,值得珍藏!
我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的深宅中, 父亲当时从法国留学归来,在北京大学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于是在北京府右街购置了一座5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父母、祖父母、叔婶等都住在一起,我们几姐妹也相继出生在这里。朱红色的大门旁边有两个狮子,院中两棵茂盛的海棠树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好地方。每当父亲和祖父外出,我们便会偷偷地溜进南屋客厅,虽是中式四合院,但客厅却是中西合璧,房间四周一式的红木茶几和镶着大理石的圆凳,客厅中央摆放着套着白色罩子的沙发,那两个红色带着红丝穗子的长长的中式吊灯,曾经寄托过我许多儿时的遐想并让我记忆终生。南屋的一端是祖母的佛堂,我们偶尔嗅到香火的气味,知道祖母又来此拜佛了。
祖父母和父母住在北房,西房是叔父和婶母,我们几姐妹和奶母,都住在东屋。因为房子大,也因为是中国式的建筑结构,我们家经常有许多亲朋好友及邻里来串门,邻家的小朋友大英是我儿时最好的伙伴。
因为父亲工作变动,后来我们全家迁往上海。大城市的高楼,使家庭之间和邻里关系日渐疏离,人际关系也淡漠了。
最近在北京看到了“北京洋房”和优发国际的联盟新城,中国式家居的构思给了我一种久违的亲切,顿时让我首先想到了我们家白色的影壁、白墙青瓦下宽敞的东西南北房和种着许多树木的院落。啊!久违的中国式建筑,终于又在现代的生活中出现了!
然而,使我想得最多的是,在现代生活方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房地产业如何面对我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如何保留我国曾经繁衍千年的建筑模式,不能不说这是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新课题。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为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业中的突现而欢呼!
(尹纪燕,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
广州中西合璧经典
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是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苦的历程,可以说到现在才开始有了逐步成熟的苗头,期间兵灾战乱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妨碍性因素,但是人们思想中对于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泾渭分明的认识,是一个更大的障碍。
我小时候是在广州过的,住在市中心的连新路,家是81号,这个家在1990年代居然仅仅为打通交通的目的被拆了,那个打通连新路的人,我想一定对连新路不通解放路是为形成市政府宁静的围合的规划目的一无所知,反正我出生的那栋房子就没有了,人家问我在哪里出世的,我就说是在连新路通到解放北路的红绿灯下面,是千真万确的。
我家正对着府前路,那里就是广州著名的建筑家林克明在1930年代设计的广州市政府大楼,完全一派宏伟的传统宫殿感觉,当时却是非常现代的建筑群。早年是国民党政府办公的地方,1950年解放军入城,在那里搭台阅兵,我家保姆带我到天台上看,近在咫尺。这个大楼对我来说,就是童年的一部分了。后来长大了,也进去看过,当时的设计,把市政府的各个功能部分分开,特别是六个局,这种可分可合的设计,可真是把传统的布局和现代功能结合得非常好的典范。因为住在那里,天天可以看见这个建筑,走路就到中山纪念堂,也是一个体量庞大的传统形式、现代功能的大会议中心,久而久之,我自己感觉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结合是理所当然的。这点,我自己现在感觉很庆幸,因为有这么一个生活经历,有这么多年天天看那几个在中国当时绝无仅有的经典中西结合的好作品,自然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是有很特别的倾向的。
百余年的艰辛探索
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结合起来,在中国的探索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其中也有不错的例子,可惜没有人去整理它们而已,如果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一个转折点,到1949年为止,中国现代建筑走了第一个阶段,其中战乱不断,在战乱的空隙之间,比如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辛亥革命前,民国建立到北伐之前,1928年到1937年期间,1945年到1949年期间,都有少许建筑高潮,建筑受西方影响,特别在通商口岸城市里,好多建筑都是西式的,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装饰艺术风格,五花八门,也有中国人自己演绎的西方风格,好像天津五大道、广州沙面,甚至上海外滩的某些大楼,都有中西合璧的折中倾向。其实,如果仔细查查,这个时期民族形式的现代建筑也曾经出现过,虽然数量不大,但是对于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结合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启示。
这类建筑,大约分了两大类型,一类是完全走民族复古的方向,就是建造古宅大院,好像张作霖在东北沈阳建造的宅子,河南地区现存的若干庄园,杭州的西泠印社之类,基本是传统的,只是内部装有现代设施而已;另外一种就是取中国传统的形或神,现代化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大部分是公共建筑,学院、政府建筑、图书馆、博物馆这类,住宅倒很少,我觉得最有趣的作品应该是这一类。这类建筑的设计师,中国人有,但是好多却是外国建筑师,好像北京燕京大学几个大楼,武汉大学整个校区的设计,都是外国人做的,神形兼备,虽然功能未尽完美,还是很可贵的探索。这些作品,因为一律被说成是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没有什么人研究,甚至连建筑师的名字、建筑事务所的名字都不知道了,其实是很可惜的。
解放以后,民族化和现代化结合的问题依然存在,梁思成先生其实早就提倡民族化、地域化的现代建筑,可惜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之后,加上苏联专家的横加干预,扼杀了这个本身就很脆弱的争议,以后就没有什么探索了,极少数具有一点点民族装饰的建筑,也都是贴在西方形式结构上出现的。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还是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压倒一切,直到最近才出现一点点探索的影子。
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找寻民族形式感的新住宅区,我其实对这类建筑兴趣最大。因为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喜欢住有中国感觉的住宅,西方现代建筑功能合理、空间科学,是应该毫无疑问地接受并且发扬光大的,但是居住形式、审美感觉却依然应该是中国的,好像吃饭一样,我自己在美国住了二十多年,还是最喜欢中餐,就是这个道理。饮食如此,居住也应该如此。有些人现在好像打了“现代化”的旗号,建筑上完全抛弃传统,我不认同,就好像要你天天吃麦当劳、肯德基不行一样,中国人在居住上几千年的传统中所造成的居住审美感,是很牢固的。不要以为你讲得一口好外语,人家就当你是个外国人,我走遍世界,和好多人聊天,他们一开口还是说我是中国人的。
(王受之,美国洛杉矶设计学院终身教授。)
王东艳——只因一句“不踏实”
商业地产对于优发国际而言是一方新领域,不到一年的时间,王东艳已经看过了全国所有知名的商业形态。集团执行总裁闵闵对她的评价是“认真”,同事们则直接称她为“工作狂”。她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专业实践在优发国际住宅的土壤中结出的一朵商业奇葩。
济源项目推出商业街时期,她带领商业地产团队前去协助。某天,已经工作到晚上9点了,她的腰椎间盘突出加重,在同事的指引下到一家诊所按摩,结束后本应遵医嘱立即卧床休息,但她一句“心里不踏实”,夜里零点多又再次跑到济源的商业街、餐饮一条街重新研究一番。优发国际这些商业项目中都少不了她所带领团队的心血;同样还是济源,商铺认筹的前一天晚上,编辑恰巧与她同在外地出差,见她批复公文到很晚,仍用信息办公平台鼓励济源同事,结束后因颈、腰的积痛趴在床上无力翻身而昏然睡去。因心系认筹活动,她半夜3点醒来一次,早上6点多便起床,只因一句“不踏实”。“不踏实”是将岗位职责真正当成自己责任的另一种版本,尽管商业地产的探索还在征途中,但是她令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明天。
(王东艳,优发国际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刘荣峰——比工作想得更多
接触过刘荣峰的人无不为他的热情周到而感染。三门峡公司同事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而精彩,管理部的于燕和刘荣峰功不可没。
刘荣峰经济专业出身,管理部的工作中虽学不常用,但他依然毫无怨言,主动而认真的态度赢得大家一致好评。身为项目特约记者的他对项目的报道及时精准,文字生动干净,努力把三门峡的每次精彩都展示出来,为此编辑部曾授予他“字斟句酌奖”,并由老胡亲笔签名。刘荣峰常常第一时间关注集团网站、信息办公平台上的每日一帖,及时发现并使其成为三门峡公司学习和整合的资源。当文化资源中心在每日一帖上发布希望各项目整理所在地市邮寄地址的消息时,刘荣峰第一个和编辑取得联系。2006年快结束了,他又在思考对三门峡公司这两年工作的总结。在集团过去两年以回款为导向的的氛围里,刘荣峰安于并乐于做好服务性的管理部工作,他永远不怕没事做,因为他想得更多。
(刘荣峰,三门峡公司管理部)
胡文勤——专业源于用心
从当初集团运营中心那个积极张罗宝葫芦营销沙龙的腼腆女孩,胡文勤终于成长为主抓营销的项目副总,这个过程如此之快,是集团战略推进速度下一个年轻人成长的缩影。豫西的一年多大篷车式的奔走,使她在大虚拟团队多项目的实践基础上积累了丰富而专业的项目营销经验。她常说“谋定而后动”,勤于思考与敏于执行的结合是她得以迅速成长的原因。曾经把开盘的活动细化五大环节数百项细节,在细化执行能力的基础上,和曾经的豫西营销同事一道,将大家的实践加以总结,《销售员实战手册》、《销售流程攻略》得以成型,如今被她带到焦作项目上进一步完善。
当年那个爱观察、爱琢磨、爱学习的女孩形象在大家心里还没褪去;今天仍会为了第二天活动紧张得睡不着觉,打电话给同事将活动细节从头到尾述说一遍的副总一次次又交出新的成绩。如她所言,她永远在经历一个“学习——积累——释放”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相伴集团发展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相信她会更进一步成熟起来。
(胡文勤,焦作公司。)
蔡斌——润物细无声
胡文勤曾写温和的蔡斌完成了由“羊”到“狼”的转变 :“报告他写得最详细,公文他发得最及时,活动他执行得最彻底,细节他关注得最完善”,是在历练中坚持的结果。
由文化资源中心策划主导的“中原崛起与民营经济”系列论坛一路行到南阳,蔡斌以其一贯的条理与细致在原有的策划模式上进一步细化,使其发展为其后论坛的执行模板。“你所能考虑到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蔡斌曾举李东升的话证明细节的重要性,只有尽可能细化,才能尽可能将意外拒之门外。无止境的细节其实行来不易,努力、负责并且善于学习,尤其“永远感谢那个给你挑毛病的人”。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使他很吝于谈自己的成绩,现在还存在什么问题,对手有何长处,改进的方向是什么……是他的话题。谦和是立足项目扎实工作的另一种自信。
熟悉蔡斌的人开玩笑说外表之下的他实为愤青,时不时有惊人之语,令人跌破眼镜。这就不难理解南阳桃花岛开盘时,春风未曾至,“桃花”开满园的创意了。
(蔡斌,平顶山公司销售部。)
罗生伟——不走寻常路
在2005年的项目特约记者联席会上编辑部曾为他颁发“长篇大论奖”, 颁奖词里说:他幽默又可爱,讲究个人形象,对待工作就像对待自己的头发,总是一丝不苟,他写的新闻最具小说家的气质,发散思维为他的新闻内容增色。
正是以这种小说家“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手笔,罗生伟和同事们一道策划着联盟新城一个又一个引领市场的活动。而他骨子里的骄傲与“创造地产传奇”的联盟新城融为一体,他曾豪言,在区域内,“联盟新城从不模仿”,言语里对联盟满腔的自豪。
极富个性的罗生伟在个人行事方面也少落窠臼,2005在集团信息办公平台中一水的“通知”、“邀请”、“公告”中一则名为“掀起财富的蕾丝花边”的公文一时吸引了大家的好奇,而那次联盟新城车库/车位投资说明会也因这个新奇而略带暧昧的开场首先在集团内部先声夺人地赚足了眼球。
仗义,是大家对罗生伟的公认。他的仗义表现在工作上,虽然乙方们无不认为罗生伟是一个非常苛刻的甲方代表,但是乙方却也因为他仗义的怀柔甘心情愿地为联盟新城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方案。
(罗生伟,郑州联盟新城销售部。)
黄四海——忙并幸福着
看黄四海第一眼,爽朗的言笑,你会觉得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事实上,负责豫西管理部的她,心细如发。大家的生日,同事家里的事情,她都记着。管理部的事情最琐碎,豫西项目活动频繁,大区的他们就像预备役兵团一样奔来跑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黄四海往往把各项服务工作安排得有条有理,让大家在忙碌之余没有后顾之忧。
好在这个管家身后有一个极尽体贴的家庭,在豫西项目间不停奔忙无暇疼爱儿子的时候,她的先生和公婆都给与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当我看到在项目活动现场忙并快乐着的黄四海看到丈夫带着儿子前来鼓励而露出的笑容时,实在想不到还有比那更灿烂的笑容了。
(黄田海,豫西大区管理部。)
吴亚峰——笃定目标而前行
从2004年走到今天的联盟新城一直站在市场的前沿,成为了培养人才的基地,一些人走了,一些人来了,吴亚峰则是其中资格最老的销售人员之一。
“即使要走,也要做到最好再走。”从2004年倒数的业绩,到2005年的第三,到今年没有悬念的第一。好业绩源于好心态,他说自己不去想太多,患得患失无法留住激情,一年一个目标,笃定地走下去。他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第一,但是他不会离开了,优发国际的前方有更多的风景,他已经知道了自己明年的目标。
客户的信任,让吴亚峰对这个行业产生激情。虽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优发国际长期的发展有赖于人才专业化的不断积累,培养长期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收获坚守岗位的自信与幸福。
吴亚峰可以作为一个代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坚持在岗位上的销售人员。
(吴亚峰,郑州联盟新城销售部。)
胡顺凤——把青春献给优发国际
美丽干练的川妹子自98年进入优发国际,在河南一呆就是8年。她说起自己在优发国际的日子,一幕一幕,某年某月某日,仿佛都是昨天的事。销售出身的她待人周到热情,极有亲和力和凝聚力;而她性格的另一方面则有着顽强的对不可能的挑战精神,这精神传递给她的团队,是一种勇于面对任务的积极状态。
胡顺凤的生活中大都是她的工作。接手济源项目后的胡顺凤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检查出多项病情,但是这些病检报告好像都跟她无关似的,她该加班加班,该出差出差;连买车后,在和汽车销售人员的交流中,都能悟出新的工作方法。
2004年的月刊在《迟到的爱》中记录了她对于生活的期待,今天的她依然以绽放的姿态投入到她火热的工作中。
(胡顺凤,济源公司。)
杨素萍——亦师亦友
1984年刚毕业即分到一家建筑公司的杨素萍,在20年的积累之后,本着学有所用的观点毅然来到优发国际。多年的专业积累,使她熟悉掌握住宅建筑规范标准,从设计、施工到土建安装以及园林景观绿化,她都能随手拈来应用自如;她性格稳重认真,在工作中严格把关,并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工程管理规章制度。
杨素萍的孩子如今已上初中,她却无过多精力疼爱孩子,但是对优发国际的年轻人们,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言传身教,无所保留。通过她招聘培养的人员在近两年项目工作中,都非常出色受到项目公司的好评,有的已经走上管理岗位,像岳朝臣、崔洪山、郭俊珂、田悦等,都是她的伯乐慧眼为优发国际选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在这些年轻人眼中,她是好大姐、好师长、好朋友。年初,豫北大区拓展训练结束后,大家都跑来找杨工,这个也要合影,那个也要合影,以至于有人商业灵感突现,吆喝着“找杨工合影,一位十元喽”。
(杨素萍,豫西大区设计工程部。)
(文字执笔:钟慧)
刘大勇 ——以谦和赢得信任
皮肤白净,外表看似文弱书生的刘大勇非常细心,从炎热夏日,项目销售部外专门为客户搭起的临时车用遮阳棚就可见一斑。他对漯河的评价是“人情味很浓的小城市”,在这里,他以谦和虚心的姿态赢得了政府、同事和客户的认可,也被编辑们戏称为“战略新时期的好男儿”。 因为可靠的为人,刘大勇在这里也认识和结交了很多朋友,又有谁会和一个谦和的人过不去呢?漯河一些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见了他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小刘”,而不是“刘总”。
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需要向市场传递出信息。项目操盘手向外部传达的信息更多时候不仅代表了个体,而是代表了企业的立场和态度。
(刘大勇,漯河公司。)
许静 ——用激情温暖现实
温和而不甜腻的声音是对许静的最初印象。从2004年集团营销中心,到豫西大区营销部,再到三门峡,最后到今天距集团最远的信阳,是她的职业经历。在地市的日子长了,现在的许静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5+2”或者两周回家一次的生活。同时,也把这样的生活过得更加从容。平衡在事业与家庭的钢丝绳上,她用激情温暖现实。纵然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信阳在省内最南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种种不便。
每个人对自己的经历都会有独特的感悟。 佛说“舍得”,许静对此非常认同“有舍才有得,集团前期的战略布局需要有人做出牺牲,必须舍弃一切东西,才能得到收获和成长”。
讲话清晰有条理的许静谈到管理非常有自己的心得,比如将性格融入管理中,比如管理者的技巧等等。她说最初来到信阳,看到这块有山有水的土地时,内心的冲动和澎湃几乎达到了顶点,唯一想的就是怎样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路更快更好地用在这块土地上。从她兴奋的语气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这片土地未来的旖旎美景。
(许静,信阳优发国际天明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唐永霞 ——严肃外表下的细腻内心
最开始接触唐永霞的人可能会有些怕她,因为时常看到的是她稍显严厉的神情。城市花园,南阳,物业公司,运营中心,豫东南大区,一直都在没有脱离项目的她有着丰富的操盘经验。她也曾介入过一些操作时机不成熟的项目而未能施展才华,目前在豫东南大区任职的她对商丘桂园项目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对自己的性格评价和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惊人地一致,就是直接、直率。工作上既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员工的她在大区中主张资源共享,建立了“大区一盘棋”模式。在大区内,成立“营销、工程、成本、客户、管理”等专业小组使项目收益不少。
(唐永霞,豫东南大区。)
张明亮 ——“刘翔式语速”的工程师
工作中管理严谨,生活中风趣幽默是同事们对张明亮的评价。作为森林半岛工程部经理的他讲话语速非常快,刚开始参加工程部会议的同事很多都不适应,因为听到了声音,却不明白说的是什么,因为速度实在太快了,这一点,在编辑采访他的时候已经有了切身体会。不过时间长了,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他的这种“刘翔式语速”。2005年9月,为了完成小区内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和市政管网的对接,又要在白天不影响小区外道路的畅通,他和工程部同事只好在晚上连夜施工。与刘工“刘翔”语速相反的则是森林半岛精雕细琢的建筑和幽静自然,毫无斧凿的景观。它的森林生活艺术馆因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完美切合,四季美景不同而得到王受之先生的赞誉。
(张明亮,郑州森林半岛工程部。)
王贺伟——可爱又可靠的管家
王贺伟算不上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美男子”,皮肤黝黑,有些精瘦的他是个从金水花园普通管理员做起,时刻把维修工具放在身上的年轻人。重视小区内的每一处设施,对待小区环境就像对待自己家一样的认真态度使他逐渐得到了业主和同事的认可。
致力于品牌建立和维护的企业在物业管理模式上很难兼顾到赢利。在行业内,对于很多从事物业管理的员工来说,他们的行为十分自然,表面上看似简单的维修与管理,其实都是他们下了十足功夫的结果。当你看到小区内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一丝不乱,你就能体会到他们作为“管家”的可爱,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精心打理,这种可靠则是男人的另一大优点了吧。
(王贺伟, 商丘物业分公司。)
于燕——坚强、乐观的强者之为
微笑时,嘴角两边幽深的小酒窝;讲话时,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对方的信息。她是依然坚守三门峡为数不多的老员工之一。从公司成立最初的销售部,到管理部再到现在的总经理助理,于燕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半。为了同事们的革命本钱,于燕甚至充当过猎头的角色,几度挑选,如今三门峡员工食堂的“美女厨师”和美女厨师精湛的厨艺让三门峡公司颇为自豪。
2003年,优发国际过早地进入了县级城市,项目推进的阻力,员工的频繁流动,使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管理部时,所有的计划管理、行政事务,以及员工的日常生活管理,事无巨细,她每样都要一一经手,而且颇费心思。从早期的压力走到今天,在市场最困难的时候,所拥有的坚持和乐观才是强者之为。
(于燕,三门峡公司。)
裴云歌 ——每样工作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从幼儿园被“点将”到焦作公司的裴云歌,因为之前的名字是“云鸽”,熟悉她的人都喜欢叫她“鸽子”。编辑们一直认为是她温柔善良,加上名字中有这个字,叫起来又亲切自然,才有了这样的称呼。没想到管理部的夏雯又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因为她任劳任怨的性格就像信鸽一样”。管理部的事务最为琐碎,又很难体现个人的价值感,是很多人的看法。其实,每样工作都有其制高点,越靠近企业价值链后端,经营操作的风险虽越小,但对品牌的影响和客户忠诚度的建立却非常重要。在企业中,通常有着两类员工,一类有着独特的技能和一定的积累;另一类就是像鸽子这样每天和琐碎事物打交道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让人把一切交给她打理都会十分放心和安心的人。但经过实践和历练,第二类员工又会逐渐转变为第一类,使整个企业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裴云歌,焦作公司管理部。)
邱汉荣 ——体验操盘的投资人
“2001——2002年德意志银行, 任投行部经理;2002——2003年工商东亚, 任投行部联席董事……”单看邱汉荣的简历,就会让人觉得不简单。然而,正是有着如此让人羡慕的履历表的他却来到内陆省份的一个小城市操作项目,更让人觉得不简单。 现实中的他肤色略黑,表情不多,笑容平和。从投资人到项目操盘手是邱汉荣身份的最大变化。曾经在英国留学,在国际投资银行担任重要职务的他,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平易近人,与员工关系融洽”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他的特点是认真,曾经在漯河参与项目运作的他为了更多地了解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经常在工地和工程师们泡在一起,处处留心。深入了解项目的他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绝对不做开发商!”可是如今,坚持学习的他还是做起了项目操盘手,希望在实践中得到更多新鲜的东西。机会的获得和经验的积累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在濮阳负责项目操作的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邱汉荣,濮阳公司。)
杜晓亮——敏锐的观察力
这个带着眼镜,圆圆脸的小伙子,刚和他接触的人都会觉得他本分老实。按照郑州森林半岛项目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的话来说则是“貌似忠厚老实”,实则是个观察力敏锐,对身边事物有独到见解的人。在郑州森林半岛项目之前的网站中,有个叫做“半岛日记”的栏目,是员工关于在半岛工作生活感悟的随想与思考,身为策划的杜晓亮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大作”不久就呈现在了同事们面前。大家原以为看起来憨厚老实的他写出的文字也一定十分中规中矩,谁料单是文章的题目就把大家给弄懵了——《我看森林狼》。文中,杜晓亮记录了森林半岛中每个人的“狼性”,原生态的语言泼辣凌厉,很多人的细节特点被他描述得淋漓尽致,但由于文字过于大胆,内容过于爆料,最终无缘半岛网站。于是,这个“貌似”的说法就被大家叫开了。
身为策划的他,时常灵光乍现,新鲜的点子和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
(杜晓亮,郑州森林半岛策划。)
(文字执笔:何佳颖)
每个员工一个月可以读50本书,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三门峡公司要求每位员工每个月读两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发布。总经理许光平如是总结。这样算来,每个月在网上发布的读书笔记就有50余篇,每位员工可以看到50 本书的精要,遇到感兴趣的书目可以随后深入阅读。阅读使团队更具思考性,分享让他们更有凝聚力。
您是否还能记起儿时玩过的游戏?您是否还能想起儿时的玩伴?您的耳边是否时常会荡起嘹亮的歌声?
——看到这句话,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小时候,在大院里和小伙伴一同跳房子、丢沙包、拍画片的画面,这就是“优发国际会”举办的趣味运动会中宣传单页里的一句话。让业主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让生活更多运动和快乐。
以下是该杂志的精彩章节,发出来与你一同分享。
——这是一位名为“陇海线上行”的球迷在大河论坛球迷版块中所发帖子的题目。看到“陇海线上行”将49期《优发国际》“足球在那里,精神在那里”专题中的精彩图片和文字一一翻拍并发在帖子中,编辑们感动不已。随后的跟帖中也不断有球迷表达了希望看到月刊的愿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奉为珍宝,组稿时付出的艰辛也值得了。
收到杂志,有种历史感,很契合你们足球的13年。
——49期月刊撰稿人《杭州日报》记者李坤军在MSN上与编辑沟通时说到对月刊的认同感。
志向远大,战略超前,结构合理,营销先进,管理滞后,文化健康,团队一般,企业状态整体优良。
——在11月18日的项目成本案例分析会上,老胡在总结优发国际走过的近十五年历程时,用麦肯锡的7S框架来客观地评价优发国际,并强调管理将成为企业今后的着力点。
优发国际强调立足河南,让每一个优发国际人热爱河南,成为一个对河南大地有感情的人。这样的队伍,更像人民的队伍。
——《优发国际》撰稿人贺承军在他的博客《房地产开发需要人民的队伍》一文中,表达对优发国际一触即发省域化发展战略的理解。在他看来,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更为重要的责任感在优发国际得到了体现。
老师们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并掌握一门乐器。
——优发国际教育公司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使用流利的英语和掌握一项特长,比如书法、乐器、绘画。不仅如此,教育公司从事非英语教学的老师们也要同学生一样,英语流利,精通乐器。每天下班后,老师们就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情景对话的练习和乐器的训练。相信不久后,在中学乐团的演奏上,可以看到师生同台献艺的精彩画面了。
我们一直坚信,坚信能看到彩虹的那一刻。
——驻马店公司在集团办公平台上所发喜报中的一句话。在48期《优发国际》中,我们倡导驻马店团队在困境中决不放弃的精神,并号召全集团向他们学习。如今,驻马店团队果然不负众望,成为集团第二个提前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的项目。
城市地标——影响中国20盘
11月12日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由中国房地产报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人物周刊》共同推出的“影响中国·20城20人20盘”大型推介活动。旨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活跃的20个城市中,评选出20个该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楼盘,从以楼写城的角度,见证中国城市发展辉煌历程,评估城市的价值,推动房地产行业及城市化进程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优发国际置地广场项目以其卓越素质荣膺 “影响中国”20盘之一,这也是郑州市唯一获奖楼盘。
在10月23日《中国房地产报》上,载有专家和媒体对优发国际置地广场的入选理由和特色点评,“入选理由:优发国际置地广场不仅仅是优发国际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从纯居住到涉足商业地产运作的历史性跨越,更是郑州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标记。优发国际置地广场项目是郑州唯一一个超大规模体量一次性开工建设的项目,也是唯一一个境外融资3.5亿人民币的房地产项目,在推动郑汴商圈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速了郑州市北扩东移的战略实施”。
黑夜中他们是一盏灯
在优发国际,礼兵决不仅仅是保安,而是“礼仪之兵”:既有军事化的严明作风,又有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还要刚柔并济,笑容如春风般和煦。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礼兵的名字让我们不能忘记:勇救落水小女孩的优发国际广场礼兵王磊,抓获偷车贼的优发国际城市花园礼兵孙小伟,拾到业主巨额现金、分文不动归还业主的桂园礼兵李中浩……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作为优发国际发展链条中最接近客户与业主的一环,礼兵们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让客户与业主体验着优发国际的思想理念、产品服务,更证明了那句话:风雨中他们是一把伞,危难中他们是一堵墙,黑夜中他们是一盏灯。
给孩子完整的人格教育
尊敬老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意味着感恩,意味着继承,意味着一个人人格的健全。在优发国际小哈佛的每个幼儿园,老师们不仅在生活上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教学中给孩子定制的“奢侈”,更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完整的人格教育。重阳节这天,几乎每个小哈佛幼儿园都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敬老活动,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敬老,相信这样的体验式教育,也会使他们一生受益。
走进校园发现设计新秀
一直以来,优发国际不断关注年轻人的成长,比如“新动力”招聘,比如在高校举办的各种讲座,比如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培训。今年,在人力资源中心的组织下,2006“优发国际杯”大学生设计竞赛于10月展开。竞赛中的设计背景位于信阳市南湾新区,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优秀学子在宗地进行了现场考察。11月初的集团总部会议室里,四周的隔断、办公桌上、座椅上布满了学子们绘制的作品。虽然作品中线条稍显青涩,但从严谨的笔触却还是可以看到他们的用心。走进校园的活动,不仅可以在大学生中传播企业品牌,增加品牌美誉度,也为企业设计研发人才储备了后备力量。
于城市高度中体现完美品质
11月,优发国际一触即发所开发的联盟新城、森林半岛、置地广场亮相2006郑州房地博览会。森林半岛美茵湖畔的雅致,欧洲之巅的生活体验;联盟新城建筑中的国语,传统中式里的创新空间;六种业态合一的都市综合建筑群置地广场,即将成为城市地标;三个项目虽然设计定位各不相同,却同样要求在城市的高度中体现建筑的完美品质。
丹尼尔·平克在其著作《全新思维》中说到:『我们曾经低估和忽视的『右脑』的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未来世界谁主沉浮。对于个人、家庭、公司来说,职业上的成功和个人理想的实现要求我们有一种全新的思维。』而优发国际无疑正在今天的河南城市中扮演着创造美好生活的角色,它的『右脑』尤其密集地体现在优发国际各个项目的营销策划岗位。
罗生伟版
1. 优发国际策划的活动中,你认为最有创意的是哪次?
2006年4月1日,由联盟新城和《郑州日报》联合主办的中原首个汽车主题公园盛会——2006春季汽车主题公园活动。创意点:巧妙地整合资源,以较少的费用撬动了极佳的品牌和客户效应。
2. 你认为最有创意的品牌是什么?
可口可乐,品牌理念非常有创意。
3. 你的策划乐趣何在?
享受创造性的工作,有幕后黑手的成就感。
4. 你认为自己在朋友眼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仗义。
5. 生活中做过的最有创意的事情是什么?
为女朋友准备礼物(内容保密),赢得美人泪。
6. 工作之余最喜欢做什么?
睡觉。
(罗生伟,联盟新城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