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石:不甘平庸的种子
在机场的书店,还有其他的地方,都能看到王石的《道路与梦想》在热卖。在2005年,关于“改革”从1979年全国大讨论之后因出现了利益分化而再次引起争论之际,书中所述的王石和造就王石的这个时代无疑为这场已持续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做了最好的注解。
而作为普通人关注的,是王石闯荡深圳时关于自己状态的记叙:“这时候,我已经33岁,当过兵,做过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一定的阅历,有一定的信心,更有我所喜欢的《红与黑》一书主人翁于连的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而此之前,作为一个平常的年轻人,不甘平庸的种子已然种下:“已近而立之年的我对要选择的目标是什么却仍然混沌一团。只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在机会来临之前要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做知识储备,否则机会来了也抓不住。”“在铁路沿线出差我总会捧一本书,晚饭后也往往独自一人关在房间里做读书笔记,直至凌晨。”
不甘于平庸,基于此,王石对很多事情有了不同的感受。登山运动磨练了他的体能和意志,无形当中使王石在谈判桌上与对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我能够在无人区一呆就是几天,你能吗?”对于艰难困苦,王石将之视为意志的磨练并欣然对待,也就不难理解他所持的那份中国人少有的自信心。
对那个时代怀抱感激的人,多是做好了迎接时代洪流的准备,即要求自身知识和素养的完备。
2阿信:苦难不会折断梦想的翅膀
《阿信》第一次在中国播出,已是20多前年的事情了。那时的中国虽已开始萌动商业的种子,但相信更多中国人对于八佰伴仍然是陌生的。
“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当华为任正非先生踏上日本这块土地,才明白这首歌的创作之意是为歌颂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业者和奋斗者。而作为八佰伴创始人原型阿信的奋斗历程是二战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支持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那批创业者的一个缩影。
因为和日本一衣带水的关系,文化的相近使得中国人更易认同阿信的坚持、热情、忍耐、善良、智慧、勤劳、宽容,而阿信身上最重要的特质打动了很多人,那就是:所有的苦难都不会折断梦想的翅膀。
“我可以忍耐。”
“再多的苦我都可以忍受。”
“有什么需要我来做吗?”
不怕吃苦、乐于承担、对未来保持了乐观态度,是那一代日本人的品格所在,正是这些推动了整个民族的前进和经济的发展。而忍耐,是因为对自身和周边环境的期待与不肯放弃,为内心的热情所驱动。“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似乎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这是中国人所看到的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严寒的冬天之后的日本人民,如此地感恩生活并珍惜所拥有,因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3德兰修女:拥有你所笃信的
1910年生于马其顿的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因帮助他人而被世人所怀念。她是一个平常的人,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给别人以做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她流传于世的所谓箴言其实再朴实不过: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会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德兰修女已经清晰明白地看清楚了这个世界,而她依然心甘情愿付出并为此而快乐。今天,在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之前,内心首先要充盈的,必定是自己笃信的信念或者其他。而这些东西,会让人简单和看起来大智若愚。
(文字执笔:宋晓鸣)
4阿甘:只要盯着球,眼睛千万别放松
看完了《阿甘正传》,没有人会忘记阿甘那一场三年两个月十四天又十六个小时的长跑,只是因为想跑,于是跑了起来,成了一个有关奔跑的召唤符号,他的坚持给了越来越多心灵空虚的人以信仰的力量。而当有一天他戛然而止时,令他的追随者再度陷入了茫然,因为没有人能够像阿甘一样无功利地专注与坚持。
生理上的阿甘是一名智障人士,他习不透现实中所谓的意义与规则,也许正因为这样,在这段记录了二战后美国的迷茫历史,发生了约翰列侬、3K党、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越战、中美乒乓球外交、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1980年法国自由女神像运往纽约港口百年纪念的乱纷纷的变迁中,阿甘,一个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绿弓镇出生的早产低能儿,成了当时美国梦的唯一胜利者,讽刺的是,这些胜利对于阿甘没有任何意义。
阿甘的生命无疑澄澈得与内心没有任何距离。而阿甘的成功只有一句话,就是越南医院中教他乒乓球的黑人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只要眼睛盯着球,千万别放松!”
5梁思成:构筑在城墙之上的理想
我们原本可以拥有一个有完整的内外城体系,宽阔的城墙上面开满了丁香与蔷薇的作为环城立体公园的北京城。
为了给后人留下这样完美的梦,梁思成曾积极地奔走呼告。然而在这场北京城保卫战中,梁思成几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那个破旧立新的年代,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理想毕竟是不合时宜的,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势必会淹没于声势浩大的建设浪潮中。面对无可阻挡的大量拆除,梁思成经常失声恸哭。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良心与责任的学人而言,他内心受到的煎熬剧烈而沉痛,然而梁思成并没有因挫折而停止他的建议与呼吁,他的胜利屈指可数,但是团城毕竟保留下来了,当年梁思成构筑在城墙之上的理想,如今在北京城仅存的东便门明代城墙遗址上实现了。普通人一生之中可能很难企及梁思成的成就,然而,这种对信念的坚持意识则是这个时代所需的神情。
当我们今人无不痛惜当年对遗迹的破坏时,不能不对梁思成坚持真理的良心致敬。
(文字执笔:钟慧)
6雷锋:榜样回归
他是一个时代的榜样,几代人崇拜的偶像。在那个全民学雷锋的岁月里,一个国家公民的奉献意识和道德观念都得以沉淀和巩固。而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军人。
那个时代所有的宣传,不管是刻意而为也好,随即取得也罢,都是些平常小事。专注与坚持,同样是他短暂生命中的璀璨火花。那些文字与影像想必不用过多赘述,孤儿的经历成了他认同组织信念的驱动力,感激心态与认同情怀也是他所为的内在力量。
离开雷锋的日子,我们和他的精神,以及他所对应的价值渐行渐远。然而,当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精神寄托的变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榜样也就会逐渐回归。在企业中的“职业素养”也就是“钉子精神”的演变,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也会逐渐凸现在个人职业领域内,敢于承担以及专注执著。
雷锋的头像除了传统意义上“为人民服务”的宣传,开始出现在各个领域,甚至出现有点波普味道的LOGO、纪念章。可以说雷锋已经从具体形象转化为精神标杆和艺术符号。外在形式的变化正是意味着时代需要这样的榜样来温暖每个人的灵魂。
7圣瓦伦丁:坚持自己应做之事
专注地对待一件事,或许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在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形下,依然坚持自身的职责却需要异常的决心和勇气。公元3世纪的一位主教圣瓦伦丁用他对分内之事的执著,成全了那个时代的爱情。
当年,罗马皇帝为了赢得战争,认为已婚男子都不愿离家当兵,即使上了战场,还是惦念家中妻儿,不会舍身搏命,因此发布了一道禁止结婚的法令。适龄的男子必须为皇帝效忠,而不得不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没有了主持婚礼的教父,恋人们的盟誓也无法得到公证。但是,圣瓦伦丁依然坚持行使一个主教的职责。他违背皇帝的旨意,秘密为青年人举行婚礼,因此遭到监禁,于公元271年2月14日死于狱中。
当然,在这位主教为了不违背自己对于教会的诺言和职责,而为青年人举行婚礼之时,可能并不曾想到自己会因此丧命,也并不会想到自己的忌日会被后人以玫瑰来纪念。他所关注的仅仅是属于他的工作与责任。
为了纪念他,恋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圣瓦伦丁日。圣瓦伦丁是一位爱的殉难者,为他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我们并不想宣扬这种舍身精神,只是希望每个人都更加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应做之事。
(文字执笔:何佳颖)
8格拉斯:品质中的职业操守
说起品质,自然会想起高尔斯华绥的同名小说《品质》,对多数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来说,小说本身就是对这个词语最好的诠释。
格拉斯是个穷苦的、恪守职业尊严的鞋匠,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做的靴子具有最好的品质——舒适合脚、经久耐穿 ;他从不利用广告,也不粗制滥造,而这些是那时的大公司为了让顾客不断跑来购买以增加业务的惯用伎俩。
终于,他的如此坚持使他的生意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一路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只剩下他。仅仅一年的时间,格拉斯老了许多。当“我”收到定做的最后一批靴子并坚定地认为:“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而等“我”去向格拉斯表示感谢时,却得知他已经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格拉斯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格拉斯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恪守职业道德而已。在现在这个重视职业道德、并且定制缺失的年代,像格拉斯这样的人一定会受到最好的劳动回报和最高的礼遇。
(文字执笔: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