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优发国际》的专题策划会,犹如在钢丝上行走——寻找企业实践与社会热点的交点,又要见微知著,这真的很难。
不过,在即将迎来《优发国际》100期之际,从纪念的角度,编辑们反而迎来了一段豁然开朗的时光。
这一期,我们想要追寻那些时光流走留下的珊瑚骨骼,流沙冲尽余下的闪光碎片。它们聚集在一起,又折射出一道轨迹,值得每一位优发国际人和关心优发国际的人们细细品味。
我们长途跋涉寻求的东西,有可能一直就在身边。“远行”与“回归”,或许也是每一个人面临的问题。
是的,就是在这些熟悉的文字里,我们也许才能意识到自己对于时代、企业的温情,让我们嵌入其中,细数时光,感悟更多吧。
编辑部
2011年6月
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战略机遇期。当代的建设者们是幸运的。
建设者期盼机遇,如同沙漠跋涉者期盼绿洲、久旱中的耕者渴望甘霖、SARS过后人们希冀新鲜空气,一旦机遇来临,他们即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企业的熔炉,磨砺意志,铸炼风骨,陶冶情怀,卧薪尝胆。
十三年前,当城市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之时,优发国际的创业者们树起了“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旗帜。于是,一批批热血升腾的志士仁人怀揣“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热切愿望,内心铭誓“永不妄称第一,决不甘居第二”,同心携手,一路向前。十三年,他们用作品砌就了伟大,用坚守赢得了尊重。
优发国际人从树木的年轮中察悟了企业生命的周期,继而又顿悟了社会之于企业如同大地之于树木的道理, 之后,他们便自觉地将企业战略的选择立足于国家战略下的河南区域战略。
与此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命运与这个区域每个城市的命运主动地融为一体。于是,他们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的高度和企业战略的高度。正是在这样的高度上,他们升华境界,傲视群雄;也只有在这样的高度上,他们才能纵横捭阖,捷报频传。
在社会进步的长河里,尤其是当社会处在转型期时,是非伦理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早已支离破碎,“胜者为王”、“结果至上”几乎成为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在为成功和新奇喝彩时,已经不屑于探求和掂量过程中艰辛与屈辱的代价。所以,当今天我们翻开建设者们的日记并把它捧在眼前时,汗水的味道连同泪水的痕迹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
十三年寒耕暑播,十三年春华秋实。优发国际的建设者们用了十三年的日日夜夜,塑造了一个品牌,铸就了一个团队,坚定了一个方向,确立了一个战略。从省会郑州到豫北的濮阳、豫南的南阳、豫西的三门峡、豫东的商丘,优发国际人南创北建,西计东施——他们已在十数个城市里用智慧堆起了高楼数以百计,用力量换得的果实硕大无朋。
今天,优发国际人揉着心上的茧子哭了,优发国际人抚着手上的茧子笑了……
(写于2005年夏)
年末岁首,一场雪,一部《英雄》,一番议论。
古往今来,不同的时代,英雄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旧时之英雄,多仗剑江湖,侠义天下——常者杀富济贫,勇者攻城掠寨,王者削平异邦,建功立业;而今之英雄,多身怀绝技,创新求变——常者势冠业界群雄,勇者技艺超群、名扬天下,王者纵横捭阖、雄踞一方,可谓是各极其致。凡英雄者,动啻惊天动地、威震天下,静则气定神闲、稳若泰山。至此境界,历经磨砺、察世、悟道、苦心志、劳筋骨,久修而功成。另者,观古今英雄,多志存高远、情连百姓、心系社会、胸怀天下。
然天下之大事作于细,天下之难事作于易。浅庸者如我辈,本非英雄之种,纵穷毕生之力,亦难成大器。但幸逢盛世,应势而出,遂择地产以图小试身手、一展抱负。十年拼杀,方知我辈旺年已逝,且时代缺憾已成硬伤,难于弥补。久思而感,顿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的时代,如今的中国,正呼唤着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宁舍小我以成大我之青年英雄,或心系民族安危立志安邦治国,或献身探求规律发现真理,或甘于忍辱负重矢志实业报国,大展拳脚,舞姿弄潮。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如今,中国、河南、各行各业,都在期待着真心英雄。
(写于2003年年初)
集团内部的房地产周报今年第一期转载了一篇题为《面对不确定时代的房地产业》的文章。该文对行业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思考得很深,分析得很透,其中的一些观点带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建设性,是一篇好文章,荐与大家一读。
确如文章所说,中国的房地产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低谷和2009年的疯狂反弹之后,连一些最喜欢标新立异的“大嘴”们近期也都变得少言寡语,许多经济学家从地上捡起跌落的眼镜后,多一时无语。行业的未来着实存在着极大的变数,国家的相关政策也由此隐藏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主观上希望“对症下药”,但影响行业症状起伏不定的因素错综复杂,药的配方和剂量也随机可变。
在如此的情势下,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悄然起步。进入第十八个年头的优发国际,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姿态应对未来,是需要全体优发国际人共同思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
无论行业形势如何起伏,格局如何变化,优发国际“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因为它是我们终极的追求;优发国际“省域化战略”和“Central China”的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的根已深深扎在了中原;优发国际“追求卓越?坚忍图成”、“永不妄称第一,决不甘居第二”的企业精神不能变,因为它铸定了我们的灵魂;优发国际人“规范经营、阳光操作”的原则不能变,因为它是我们的道德底线;优发国际人在艰苦跋涉中匀速前进的心态不能变,因为急于求成难成百年老店;优发国际人“琢玉成器”做事的标准不能变,因为它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优发国际人勇于担当、回馈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变,因为“大河无水,小河即干”。
但是,我们的经营模式要变,需要从单一的销售物业型向销售与持有经营物业相结合型转变;我们的管理模式要变,需要让管理变得扁平、高效、简单;我们的营销模式要变,优发国际人要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产品优良+服务至上”是最好的营销;我们的服务模式要变,优发国际人必须用三年时间,使自己的服务体系实现“地域、时间、功能”真正意义的“无盲点”;我们的产品观念要变,让“科技住宅、绿色住宅、低碳社区”必须写入新时期优发国际人的《绿色宣言》。
以上己见,诚与全体优发国际人求同。果如是,让我们向着阳光,风雨兼程,在变与不变中继续前行。
是为新年寄语。
(写于2010年年初)
多事的2008终于过去了。这一年,国人的心态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数十年不遇的南方雪灾,火车出轨的震悚,汶川地震的悲鸣,盛夏奥运的激情,股市的巨幅迭宕,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切,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和角度的挤压,成千上万的人甚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类的生存智慧经受着空前的考验。
有人说,上帝一只手握着幸福,一只手握着痛苦,虽然给予的顺序不同,但给予每个人的数量是均等的。无论上帝是否存在,规律是存在的,事物的两面性是存在的,认识论的两分法是客观的。农耕文明时代虽多以靠天吃饭,生产效率低下,虽然也有杀戮与战争,但人们生存环境相对安稳,战乱往往是短暂的,灾难也往往是局部的。工业化时期,虽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商品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两次世界大战参与和波及的国家逐渐增多,经济危机在一些国家也时有发生,但全球范围内在同一时期遭受同样灾难的影响却从未发生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地球村”的概念,促成了国家与地区间更大范围经济与政治的结盟;信息化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改变了战争的方式、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的方式以及人为灾难的形式。发生在政治或者经济主导国家的各种天灾人祸顷刻间可以殃及整个世界。然而,人们对于所生活的时代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在享受高度工业文明成果和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时,又必须面对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所带来的威胁,也必须不断总结与提高自身生存的智慧。
智慧源于生产,智慧源于生活。在人类的智慧库中,农民生存的智慧最值得学习。
当多数国人面对时下的经济增长减速怨天尤人时,农民却不相信年年都会风调雨顺,旱、涝、虫灾同样也是上天的赐予;
当多数国人在消费时经常“透支未来”时,农民只牢记着先人的遗训而量入为出;
当多数国人以各种手段变着法儿地向社会索取时,农民仍坚信一分耕耘方能换来一分收获;
当多数商人以奇招百出的花样“包装”、“炒作”时,只有农民相信“锄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来年才能长出好庄稼”;
当许多创业者或涉世不久的年轻人幻想着“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时,农民却只相信种瓜不会得豆,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
当多数国人在社会转型期心态浮躁、淡忘真理时,只有农民春播、秋种、夏收、冬藏,日子过得平稳、殷实;
当多数国人在不断地调高自身的姿态、调高内心的欲望、调高自己的调门儿时,只有农民将自身的姿态放得最低、将生活的预期设得最低,将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压得最低;
当多数国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活动的增多、人际关系日趋利益化时,也只有农民从不间断亲人间的往来,“亲戚”是他们生活中的“必需”,“亲情”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储蓄”。
脚踏实地,是农民与生俱来的品质;
本分守己,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底气;
忍让示弱,是农民得道多助的法宝;
勤俭致富,是农民恒久持家的秘笈。
当充满疑虑、观望、忐忑与不确定的2009已经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向农民学一点儿生存的智慧,将自己的心态打回躁动前的原形,这也许是度过漫长冬天最好的良方。
是为新年寄语。
(写于2009年年初)
引子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优发国际人的长征,是优发国际一触即发自2002年开始的省域化发展战略的推进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覆盖河南的省、市、县、乡四级市场,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战略历程需时二十余年。
第一章 历史的抉择
长征画面:1934年10月,由于中共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央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98年,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长达五年之久的第一轮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发国际一触即发在经历了艰难的行业发展低潮之后,所开发的首个大型住宅社区金水花园的建设接近尾声。是走出河南到京沪深穗等一线城市去发展,还是固守郑州,继而向河南的其他十七个地级市逐步扩张,优发国际一触即发面临着历史的抉择。
优发国际人认识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取决于它的定位,企业的定位则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当“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价值观深植内心时,优发国际人已别无选择。于是,作为专业化领袖型区域品牌地产开发企业的定位自此确定,由省会城市向下发展的“优发国际省域化战略”应势而生。
第二章 历史的瞬间
长征画面:红军决定长征之后,历经长征准备阶段,长征失利阶段,长征转折阶段,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大会师阶段。途中,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仅重要会议就达十四次之多——遵义会议,一代领袖应势而出;毛儿盖会议,分裂的势头已不可避免;巴西会议,使红军的命运转危为安。
两年间,英勇无畏的红军冲破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跨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纵横十四省区,转战万里疆场,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指东击西,形南实北,呼啸驰骋于黔桂川滇的万千山水之间,日夜听闻战马悲怆的嘶鸣和军号激越的呼唤。从湘江之滨的鏖战到赤水河畔的奇兵;从嘉陵江上的搏击到泸定桥边的怒吼;从乌蒙山中的回旋到陕北高原的大捷,一场场,一幕幕,汇成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和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诠释着理想、信念、崇高,展示着英勇、胆略、忠诚。
优发国际人的长征,从1998年起,经历了战略构思、战略准备和战略布局阶段,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将经历战略调整阶段,并终将步入战略冲刺阶段,等等。
八年来,优发国际人客观理性,审时度势,提出将战略的实施分三步走的设想,即用五年时间完成地级城市的布局,而后用十年时间完成大部分县级城市的拓展,继而再用十年时间扩展至中心城镇。战略实施之前,优发国际人将人才、资金、品牌、客户、管理等五大资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准备,耗时三年。
2002年之初,当战略实施的冲锋号响起,一支支先锋团队越城而出……
从这一幕幕精彩夺目的瞬间,从新时期建设者优发国际人的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长征勇士们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 历史的考验
长征画面:历时两年的长征,经历了大小数百次的战役和战斗,冲破道道封锁线,翻越一座座雪山,跨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后有追兵,前有阻截,仅湘江战役一役就使刚刚踏上征途的红军死伤过半,尸骨成山,血染湘江成红河;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抵制了分裂主义,千难万险,才使红军的战略转移得以实现。
优发国际人的长征,虽不经枪林弹雨,无须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企业在战略推进过程中,面临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以及产业资本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开发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产业格局在巨变,多数企业将遭遇出局的危险,竞争的残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市场如战场。与此同时,优发国际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如下诸多考验。
首先是职业精神的考验。优秀的企业都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联想、万科、蒙牛、阿里巴巴……无不如此。但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职业精神既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求团队具有方向感、使命感、责任感 ;不是朴素地奉献、冲杀、拼搏,而是对核心价值观、使命、战略、规划、方案的理解升华之后,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那种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在研究企业生存法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价值观→定位→忧患意识→学习型组织→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长久生存”的关系链 ;在研究市场法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眼球经济”下的市场第一,占有着竞争对手不可比拟的资源。因此,“不断超越,永争第一”,不仅是战略与使命的需要,也是企业生存的首要法则。如今考验优发国际人的是,靠“永不妄称第一,决不甘居第二”的精神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长达十余年之后,在高管们坐上了奔驰和近百名管理者开上了汽车之后,还能不能像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后仍然保持“开荒、种地、纺线线”那种热情,还能不能像创业时期第一代销售员那样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到处找客户发宣传单一样地拼搏,还能不能像第一批走向地市的开拓者那样不计薪酬(那个时期是从未发过什么“异地补贴”的!)、不辞劳苦地冲锋,还能不能像三年前那样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方案、为一个令人惊羡的开盘、为一个理想的结果而一周七天、一天十几个小时地殚精竭虑……规律告诉我们,“一如既往,永不懈怠”,说到容易,做到很难!领先者最大的敌人就是他昨日的成功。超越自我,需要勇气、需要学习、需要领悟,更需要境界。不相信精神的力量,就不能理解十万红军如何仅用了十三年就将“老头票加现大洋”维系的八百万老蒋驱赶到了孤岛台湾。
其次是专业素养的考验。这里讲的专业素养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管理者层面和专业技术人员层面。企业层面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为盈利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在开始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发现,在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里,是基本上不谈“精神”的,谈的是“盈利表现”,比的是“土地储备”,论的是“实力”。在香港上市地产企业“俱乐部”里,“河南情结”、“社会效益”等因素如果不能体现出经济价值来,都将被视为无谓的付出。在那里,人们不会因为你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降低对你的评价标准,也不会因为你盖的房子不比别人少甚至干活比别人多而高看你一眼。正因为如此,优发国际人既不可因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的效率不公而自暴自弃,更不可因在本土市场具备的领先优势而沾沾自喜。只有咬紧牙关,多干实干,笨鸟先飞,小鸟常飞,用三倍甚至五倍的努力去换取同样的盈利表现,才能跻身于强者之林,为自己争得立足之地。企业层面专业素养的另外两种能力,是业内已经认识到的产品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它们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提。就产品制造能力而言,我们仍处在中级阶段,与产业化探索的先行者万科相距甚远。万科多达两百人的产品研发队伍、数百项专利性研究成果和正在担负的国家级住宅科研课题,为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引领着方向。我们近年来致力于产品系列化、标准化以及提出的通过与设计商、建筑商、供应商建立“三大合作阵营”逐步提升产品制作能力的思路,是跟随万科进行产业化探索的基础性工作,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利用这一“跟跑”战术,保持本土市场的产品优势。服务水平同样是开发企业的立足之本,它的高低尤其是在行业成熟时期业已成为竞争者决胜市场的关键。我们是本土市场最早向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开发企业,因而获益最早。城市花园一期热销,不能不说是“金水花园”老业主们口碑传播的功劳。前些年,受困于优发国际广场和城市花园工程质量问题,加之竞争对手开始对服务提升高度重视,我们的服务优势一度不保。两年来,我们为了夺回这一优势,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刻地认识到客户资源与企业发展的鱼水之缘。目前考验优发国际人的是,能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和年复一年地认真做好每一项服务,并在未来两年内利用十八个城市陆续建成的社区平台,搭建起具有优发国际战略特色的客户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管理体系,将客户资源的价值反哺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优发国际会会员在全省境内享受到“优发国际无盲点服务”,真正体验“尊贵、和谐、健康、成长、开放”。
管理者层面的专业素养是指管理者在具备某种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在带领团队推进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外联能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优发国际的管理者们多成长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指导思想贯彻后的这几年,多出身于某一条专业战线且营销从业者居多,很少是管理专业门里出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知识与工具。在投资决策、市场分析、系统管理、产品管理、组织设计、市场推广、领导艺术、文化建设等方面,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当企业战略和阶段性规划、年度计划确定后,管理者在制定项目整体推进计划和配置所需资源时,多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这种不得已的、长期的“外行领导内行”局面,难以支撑企业在行业持续领先。今后,应该利用多层次、全方位的专项培训和战略性的选送培训,加快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层面的专业素养,是指这些人员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职业水平。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治理企业的思想精髓,即是“用一流人才做一流企业”。他把企业人才专项能力的提高作为个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担负GE培训学院兼职讲师的近二十年里,仅因个人动手术及不可抗力的原因误过两次授课。优发国际面临的考验是,能否在现有七大技术专业序列里,将现有人才培育提升为业内一流专业人才,并在这一努力不果时,适时引进一流人才取而代之,保证团队整体素质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讲,优发国际与万科的差距,不在精神层面上,恰恰是在专业层面上。这些差距,表现在市场研究,表现在产品设计,表现在成本管理,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有客观因素,比如人才环境的因素,因为深圳是中国人才的洼地。为此,我们就更加急迫地需要将优发国际尽快办成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展开一次专业能力大比武活动,让每一位优发国际人至少掌握一门“绝技”,让那些专业素质低下又不思进取的人无立身之地。如此,我们的战略才能落地,我们的计划才能兑现,我们的产品才能拿得出手,我们的服务才能让客户感到物超所值,我们才能将产品做得精了再精,将活干得细了又细,将服务做得专了又专。
在经受以上这些最基本的考验的同时,优发国际人还将面临战略的考验,多种利益诱惑的考验,以及企业文化的考验,等等。在既定的省域化战略推进不顺利的时候,能否坚守河南这块土地,在整体劣势下创造经济奇迹;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能否放弃眼前利益,舍近利小利,图远利大利,以抉千斤之货者心态,不计钵两之争;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在投资环境出现不公时,在阶段性努力短期看不到回报时,能否始终坚持“守信用、负责任、走正道、务正业”的企业文化。
这些考验,有些是阶段性的或某个方面的,而更多的是长期的、艰苦的,甚至是连续性的、根本性的,需要全体优发国际人勇敢地、积极地面对,经历风雨,迎接彩虹。
第四章 历史的使命
长征画面: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中途战斗减员最少至三万人,至陕北会师时不足十万人,一路拼杀,一路前行,靠的是精神,靠的是信念。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扬着理想,播种着信念,担负着使命,走出了根据地,走出了新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优发国际人的长征,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选择了经济尚欠发达的河南,这个最有资格成为中国缩影的近一亿人口的中国第一大省和城市化率较低的中国第一农业大省,为它的战略启程。在这个征途中,优发国际人力图实现“四个高度统一”,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高度统一,目标和过程的高度统一。毫不夸张地说,在河南这样的市场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和意识环境里,单纯按资本市场所要求的企业标准达标已经堪称中原奇迹了,何况要在达到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坚持“社会效益、精神追求、员工利益、过程”这些更高层面的追求?何况我们要从省会城市一直走向乡镇?何况我们的目标是“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这难道不是新世纪城市化洗礼过程中一次宣扬先进文化、播种现代文明、更新传统观念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新长征吗?!
我们之所以将其称为长征,就是充分估计了这一战略目标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让我们的团队适应新的市场,在欠规范的市场环境下特立独行;如何突破“管理短板”的瓶颈,提高单项和总体的盈利水平;如何健全体系、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如何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使我们的团队风貌始终保持作风过硬、技术优良、意识超前、标准领先;如何让全体优发国际人更先进、更快乐、更富有;如何让企业公民责任体现得更充分,履行更多的社会义务,等等,这些难题和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勇敢地面对。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中原这块文化厚土上耕耘了近十五个春秋的优发国际人,从先贤的遗训和古老的文明中获取了智慧,汲取了力量,凝聚了神魂。优发国际人坚信明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优发国际人自觉地担负起推进河南城市化的历史使命。
优发国际人一路前行,无怨无悔。
优发国际人的长征,定将载入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史册。
(写于2007年年初)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在大自然中,山,以其雄伟壮丽引得仁者无数,乐其不疲。观古今中外之乐山者,其心境不一,体魄参差,目标各异,致其过程千姿百态,结果千差万别 ,在山中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于山上刻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乐山者中有游者、健体者,择时而动,多不设终点,随心于山中——留意于呼吸、心率、步履与距离,倾心于撷花草、抚枝叶、观山岚、望叠嶂,重的是赏心悦目,喜的是山川景色。风和日丽时,忘形于跳跃冲刺;山雨欲来时,则神情慌乱,望风而去。
乐山者中有勇者、强者,以征服为己任,由乐而登之——攀高岩、摩陡壁,冒雪崩之危,临跌谷之险。顺境中,节奏均匀,一路前行;逆境时,不畏艰辛,不惧苦难,心仪绝顶。品千沟万壑之壮观,尝一览众小之博大。
今由乐而登,由登而悟,由悟而察:众乐山者,本无胜利与失败之分,又无伟大与渺小之别。其不同之处为,游者健体者乃以己为本,讲求的是自我感受之富足;而于登者目中,“因为山在那里”,吾辈岂可无视?!重的是责任,担的是道义。
惟勇者强者乐而登之。以登者举目,天下无极。
登山如此。创业如此。
(写于2006年年初)
人类进步的历史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即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文化、体现价值、提升尊严和发挥创造力的。至于每一个时代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社会发展得快不快,则需要仰赖那一时期思想家的认识水平,科学家的知识能力,政治家的驾驭能力、操作能力、胸怀和兼容能力,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以及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
感谢这个时代,它使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沦之后,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时期——社会的稳健转型,经济连续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文化的丰富、健康、多元,国力的持续提升,汇成了强大的“中国流”,冲击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并以不可逆转的强势,预示着中国时代的来临,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们民族的战略机遇期。“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国家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工业基地之后,适时推进的举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和成长在中部地区的河南当代企业家们和全国的企业家们一样,同样担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既是幸运的,又是沉重的。面对尚在提升过程中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工商文明,面对以官本位为主的旧的落后的传统意识,我们应当将坚毅、厚重、大气、执着和不屈的中原人的优秀品格体现在自身的行为之中,并最大可能地影响更多的人,唤起每一位河南人的“河南人责任意识”。这种意识的核心是:每一个河南人都必须真正地将河南当做是自己的家,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与河南的前途有关。不要纵容自己往社会上倒垃圾,却总指望有“救世主”来打扫清场。只有从自己做起,不期望有“救世主”出现,河南才真正有希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河南近几年的巨大变化,也在激励着每一位河南人的进步,同时也催生着一批企业家的成熟与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主要担负着以下四种责任。
定方向
作为企业的创业者,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要为企业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决定了企业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企业的追求和使命。核心价值观确定了,企业的定位也就清晰了。在此基础上,企业即可审时度势,按照自身所处的环境,根据自身具备的各种条件,制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在战略的指引下,继而制定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企业的行为才能步入清晰的发展轨道。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折映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的世界观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带队伍
我们认同一个观点: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企业家在企业创办初期,必须具备伯乐的眼光,将志同道合者源源不断地吸收到企业中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必须以培训师和导师的技能和胸怀,引领着企业团队的提高与壮大。在逆境中,企业家首先要坚强忍毅,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励着团队荷重前行;在顺境时,企业家则以更为广阔的胸怀,更具前瞻性的目光,以及更为理性的哲学思辨能力,不骄不躁,以冷静平实的心态感染着团队,抵御浮躁,稳步直行。他们会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整个团队 :在沿海一锨可以挖出一桶金,在东北一锨可以挖出一桶油,在河南用三锨也可以掘出一桶煤。
树形象
企业形象的确立,将会为企业赢得适宜的生存环境。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已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用,企业的社会公益意识、纳税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已成为企业品牌体系的重要支撑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在目前阶段,企业家的个人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形象。一些企业的品牌策略则干脆以企业家的形象代替或等同于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家的胆识、见识和学识,悟性、韧性和理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而企业的较量则在于企业家。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
抓典型
我们经常说,战略决定方向,执行决定效果。在执行战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根据某一阶段的战略需求树立执行力提高的方向和组织能力特征。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各种典型,以引导员工为之努力。我们还可以说抓典型的目的就是为企业确立标准,标准有了,员工的努力方向也就清晰了。如今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这就需要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决定战略,以国际化的手段整合全球资源,以国际化的标准管理我们的企业。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四种行为。行业标杆企业和领袖型企业的企业家和企业领袖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企业自身——他们在引领着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美国当代的民族文化,很大程度是以那些高瞻远瞩型企业为主要载体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通用”,没有“微软”,没有“波音”,没有“麦当劳”和没有“沃尔玛”的美国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企业家们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将会在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担负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此刻,我要感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他们的远见卓识最先发现了河南企业家的群体价值,给了我们这些探索者和创业者们集体亮相、展示整体实力和接受历史检阅的机会,使媒体和新闻界的朋友可以首次集中描绘河南企业家群英谱。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时刻,那些因积劳成疾而过早地离开我们大家的早期创业者们(如春都的高凤来先生和新飞的刘炳银先生),已不能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喜悦。但是,作为探索者,他们同样是时代的楷模。在新世纪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我们理应刻上他们伟大的名字!
最后,我想再一次表达我的这一信念:未来的河南之于中国,如同今日的中国之于世界,必将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书写新的夺目的篇章!
(文章出自老胡2005年12月“中部企业领袖年会”演讲稿)
中国的商品房供应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今,已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之支柱行业之一。此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如何定位?反观国外的知名企业,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谋求长期生存为终极目标。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5年、支柱行业的发展走向更纵深之际,这一问题确为值得思索之首要,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是20世纪以来频繁出现于国外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当今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今天,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首先要非常强大,其次就是作为社会公民,就是要拥有公德心和责任感,注重自身对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社会贡献。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企业之于社会,如同树木之于大地。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先是从社会汲取营养获得生长,然后通过不断地回报这个社会,使得这个环境的土壤更为肥沃,进而汲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完成新的生命周期的循环。事实上,回报社会,这是一种内在规律使然。所以,企业须首先以一种系统和开放的观点认准自身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确立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唯此,才能在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自身可持续的发展。
认同这一点会为我们确立企业的经营和生存目标开辟新的角度。单纯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目的。利益驱动之外,对整个社会进程、文化和环境的良性影响和推动也应成为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题中之义。我今年在企业内部提出了一个优秀企业要做到“四个高度统一”的观点: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 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高度统一;目标和过程的高度统一。以此作为检验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依靠价值观驱动,追求社会价值、企业价值、个人价值的统一,是这些哲学矛盾点的平衡和内核所在。
房地产业本身是社会影响力极强的行业,人们甚至用居住改变中国来形容它的力量。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自己的产品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居住状态,更包括城市的文化形态、城市的生活方式。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当从社会价值、城市责任等诸多角度均衡考虑自身的定位。
其次,企业发展与民族振兴。
民族责任其实是社会责任的较高表现形式。今天,中华民族在历经数百年的沉沦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个时代的国家使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振兴与支撑经济壮大的经济实体即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企业的民族责任应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这一点也不能为中国企业所忽视。目前,在国家战略之下,中国区域的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房地产开发商更应将自己的战略选择立足于体现国家战略的区域战略之下。由此历史责任、民族责任亦是房地产开发商定位之着眼。
第三,房地产业与城市化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这其中,房地产业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扩张,在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商的身影越来越活跃。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40%提升到55%,这一城市化进程必将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的开发商无疑将成为最主要的推动者和责任承担者。
这一过程是房地产开发商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双重实现的空间容器。一个优秀的开发商应当在此过程中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广义的良性影响和积极贡献。在这方面,我要求我们的员工要站在城市的高度和战略的高度来实现 “五个承诺”:即我们每到一个城市要做到为这个城市打造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为当地百姓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当地开发商一起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为当地政府上缴更多税收;融入当地,做好城市的宣传员。
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根植中原?造福百姓”成为优发国际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使命与其所赖以生存的城市和区域命脉很好地融合之后,我们开始“省域化发展战略”的实践和探索,以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的繁荣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和中华复兴。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开发商的角色定位可概括为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社会价值的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责任者。
(写于2005年7月)
展开民族历史的长卷,中原河南作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经典与光辉;大致北宋之后,外战频仍,朝室更迭,千年光阴荏苒,虽然,其显赫战略地位犹在,昔日国都雄风却早已无存。尤以近二十年来,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创新风暴席卷整个世界,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时,背负五千年黄河文化的重荷、占有全中国人口十三分之一的河南前进的步伐放缓了。人均资源的匮乏,观念的守旧导致了经济上的落后,继而直接引致了国民素质的低下、市场信用体系的脆弱以及整体形象的扭损。“河南人”由茶余谈资变为餐前笑料,正遭遇着国人空前的鄙视与历史的不公——他们深厚的文化积淀被漠视,他们对民族的贡献被淡忘,他们在历史上的辉煌被快速地磨损,他们的优秀品格被扭曲……。但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昭示着一个道理,丰厚的文化积淀终将孕育出累累的经济硕果。坚毅、厚重、大气、执着和不屈的河南人决不会被历史的潮流抛弃,纵然鲜于惊天动地,但也决不甘于落后平庸,他们正以坚实的步履踏出时代的强音,以连串的收获捍卫自己的尊严。所以,当上个世纪末“河南优发国际”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崛起的时候,一批批肩负着河南复兴的热血志士不断加入到优发国际人的队伍之中,他们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呐喊着“永不妄称第一,决不甘居第二”的壮语,铭记着“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信念,开始了建功立业的征程。
诚然,做企业不易,在欠佳的环境里做企业尤难,而在欠佳的环境里做上佳的企业则难之又难。但是,知大者远者,不拘泥于小者近者。身约智广的优发国际人将眼光放远,心态放平,十年寒耕暑播,十年春华秋实。他们用平实铸就了伟大,以忍毅磨砺出辉煌,他们用两百栋建筑的雄姿,三千名学生的豪迈和三百万球迷的呐喊托起河南人新的希望。
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河南。优发国际,是优发国际人的,也是河南人的。
(写于2002年优发国际十年之际)
7月,毕业季。当著名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再次响彻校园、电台,想必偶然听到歌声的老胡会心有戚戚。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岁月为他留下了从青丝到华发的印记,更打磨、沉淀了他丰硕的人生成就。今天,大学之于老胡,是一段他十分珍视的经历和记忆:在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他以同学年少的激情和进取心,卓越完成了学业和成年之初的人生历练。他的大学时光,没有留下遗憾。今天,老胡之于许多大学生,是人生典范之一:他的大学和毕业后的三十年正可以解答青年们永恒的追问——人生如何变得丰盛而成功?正是从第二个维度出发,《优发国际》同几家媒体一道联合采访老胡,寻踪老胡的校园时光,看他如何善用大学,埋下一生成功的伏笔。
凡事力求完美
1976年,“十年浩劫”阴霾初散。进入高校前,“老胡”们正经历着“上山下乡”插队生活的严峻考验。繁重的体力劳动、求知欲无法被满足的懊恼、压抑的生存环境,给许多知青都留下了一生都难以抚平的“伤痕”。此时的老胡似乎有一种独有的从容:在家乡一所中学担任体育老师,他所专注调教的篮球队还曾在小县里叱咤一时。那时他就深信,如果有上大学的机会,一定非他莫属,这份自信来自对自身能力的把握。高中阶段,他一直担任班长;小学的时候,如果哪门功课考试没有拿到100分他就会暗自不高兴。实际上,潜心向内、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一开始就写在老胡的人生信条中,这一点在他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清晰体现。
《南都周刊》曾做过《中国最后工农兵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这样一篇报道,其中一位受访者说“我们上大学,就是要用麻袋来装知识”,大学时代的老胡显然也充满了如此的热切。他的大学,扣除各种体验生活的劳动,其实只有两年半的学习时间。与之俱来,同“文革”前相比,课程难度也有所降低。以英语专业课为例,当时主要存在两大类教材,第一种是“文革”中专门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制的4册课本,它的内容接近时代主题,但知识较为基础。另一种是一些学识渊博的老师主持编撰的教材,这些老师大多有做外交官的背景,所编教材也偏于实用,较为高深。老胡显然不会满足于基础的教材,大学毕业前,他不仅卓越完成了既定课程,还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位名师编撰的5至8册教材,这一点在当时的校园是非常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忆起大学时代,老胡认为自己“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始终,老胡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追问“我有什么过人之处”。想要比别人多一些过人之处,自然就要付出更大的心血,而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会使生命更加自如、自由——“当年毕业后即使没有进外贸系统,凭借我的外语水平和写作能力,我还可以去做记者”,老胡笑谈。
大学时期勤勉而扎实的学习奠定了老胡在事业上脱颖而出的基础。1981年,他参加全国外销员英语考试,一举获得了全省外贸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职业上升之路由此洞开。
勤勉和正确的做事方法
“文革”后期,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在这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一些年轻人获得了珍贵的高等教育机会,中国文化教育的薪火得以传承,而其中的诸多优秀毕业生,也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梁晓声、贾平凹、李银河,都与老胡同年进入大学。此时的大学生在校时全无天之骄子的优待,姑且不论“学工、学农、学军”对学习时间的大量挤占,物质生活条件也是糟糕到了极点。老胡回忆,当时在郑州大学,他们的主粮是积存已久的面粉,其实这些面粉原来的主要用途是熬糨糊贴大字报。当然,这些清苦的往事虽然说起来还有很多,但老胡几乎是很少提及的。
特殊的录取方式使然,当时的大学生们入校不经文化考核,故而同窗间的起点十分不均衡,基础知识素养、学习能力良莠不齐、差距悬殊。对比不同的学习习惯所产生的成效,老胡逐渐察悟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比如,他的一位同学习惯用机械式重复来记单词,经常50遍、100遍地诵读一个单词,但发音又不太标准,这就导致他最后的发音实际上仍是错误的。在老胡看来,学会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自己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收获。除此之外,大学对老胡还意味着谋生的基本技能和事业开始之初的心态准备。
当和媒体记者一起探讨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他一直在提醒大学生必须努力培育自己的基本技能:学电子的你是否会修电视机?“的、地、得”的用法你是否掌握,文章是否能够写得流畅清晰?打字速度有没有超过每分钟70字?他自己在20年前买的一本《中国文化基本常识》至今还放在案头,不时查阅翻读。
好心态与价值观的驱动力
下乡插队,学农学工,老胡认为他们那一代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谋生能力,也浸润了中国底层人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毋庸赘言,他们也自然拥有了更健康坦然的心态;与此同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分吸收人生智慧,在国家方历浩劫后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也已蔚然成为老胡们的主流价值观。
老胡常讲,以殉道者的姿态向着阳光跋涉,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者,他永远在“做最坏的打算”。多年来,老胡讲学的步履几乎踏遍了河南省会的所有高校,他早已把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和采访者谈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他立刻面色凝重,“我真的很为他们担心”,这种关切和忧心表明他平时对此已多有考虑。而他最近想要和大学生分享的,恰恰就是自己对心态的感悟。他想提醒毕业生离开校园时调低期望值,“要做好3年找不到工作的准备”,如此,面对波折可以淡然,收获成就亦可欢欣鼓舞,从而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诚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信奉惧者幸存又何尝不是老胡长期以来做企业的心态。
价值观→定位→规划→计划→执行,是老胡倡导的制定人生规划的总路线图。往昔与如今的两代大学生对照,价值观的差异立显。老胡认为,8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没有主流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失去方向和目标,无法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价值观的迷失必然导致定位不准,规划更无从谈起。为此,老胡建议大学生“终身规划、分步实施、及时调整”。 “如果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激动人心的广告语也多次被他用来鼓励大学生。
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沉迷于机会主义,这一点在老胡创业之初就有清晰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优发国际一诞生就有了健康而远大的抱负,具备了不一般的气象。
人文滋养与阅历
老胡的一位老同学回忆说,入学之初,老胡曾遇到过“地域歧视”的困扰。1976级郑州大学外语系主要从河南和山东两地招生,因入学报到稍晚,老胡被分入山东籍同学扎堆的宿舍中,由此颇受冷落和孤立。但让许多同学诧异的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很快就变得亲密无间了。的确,如果能亲见大学时代的老胡,你也会认为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生。学业优异之外,他还曾担任郑州大学男子篮球队队长、客串过女篮教练。2008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老胡现场演绎《Moon River》技惊四座,这实际只是他演唱功力的小小展现而已。大学时代,他参与男声合唱小组演唱主调,这个合唱小组一向为各种联欢会和外宾接待提供保留节目。
郑州大学外语系1976级同学论坛上,另外一位合唱小组成员回忆说:“《Waltzing Matilda》在我们年级脍炙人口(这首歌被誉为澳大利亚不是国歌的国歌,悉尼奥运会闭幕式演唱曲目);在迎接一个美国访问团的会上,我们的小合唱《星条旗》让到访者肃然起立,当天演唱的第二首是《美丽的阿美利加》。”可见,各种经典英文曲目,他们合唱小组都有广泛涉猎。
艺术的禀赋,随着社会角色的丰富而逐渐不为人所知,但老胡身上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则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老胡认为,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太多中国人做事的态度和处世的方法,《菜根谭》则是自己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老胡的秉性和人生哲学有许多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比如他经常说自己是一个检讨主义者,而他的偶像曾国藩,这个被誉为“中兴名臣”的大儒也以每天写日记进行苛刻的自我反省而著称。
老胡一向信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所以十分珍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幼年时在姑姑家的农村生活体验;下乡“插队”的三年;省城里的大学和工作;香港工作十年对于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对比;遍访数十个国家。正是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悟,才增强了他对中国经济、社会大趋势的判断能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以老胡今日之成就和人生境界来重新看待他的大学,我们发现,“完美”之下,是他早已成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是一个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否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因果联系,从而看低生命的主观能动性,把成功同命运、阴谋或者其他更加玄乎的因素联系起来。老胡以自己的路径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如果你把一切事情都做得足够完美,那么就一定会照单全收生命的丰盛馈赠。
(文章出自78期《优发国际》)
在近二十年的中国企业家的“涂鸦写作”史上,老胡或许占据着特别的地位。在老胡为数不多的数篇短文中,可见一些经络,那就是:怀抱天下,察于古今,饱含思想的文字掷地有金石声。
企业家能够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去写作,是一件相比于商场取胜更令人敬佩的事情,当然让人代为捉刀的除外。商业大亨卢作孚,其文集讲述了诸多做人从商心得,被后人欣喜地描绘:“这些文稿犹如大小不等的岛屿,散布于蔚蓝的人文大海中。”企业家作文,就是知行合一最好的例证。但心境从纷扰的商界归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这并非易事。只有在没有繁杂公务干扰的深夜,或者两千米高空的机舱,在必须达到的心境下,老胡才能提笔成文。这种状态,连专业作家吴晓波都觉得不易,在写《激荡三十年》时,“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
一些文章就像鲜榨的果汁,而另一些就像久酿的葡萄酒。老胡的文字就类似于后者。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东方与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知与行,种种盘桓在他头脑中,但其实最纠结的,是语言的表述方式。老胡最崇拜的偶像曾国藩就是这样,他认为,文章写作,需要在气势上下工夫,详略要得当。“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正因如此,苛刻追求文章“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的妙境,老胡并不能轻易提笔。
但人们为什么会去写作呢?有时候,由于外力或者内心的驱动,写作就如同“一个巨大而沉默的使命凌空而降”,让人无法摆脱并日夜纠缠。编辑们不断激励和催促着老胡,而老胡则反复询问着最后的交稿日期,每次完稿如放下一个重重的包袱,如释重负。《身约者智广》是一个例外。站在优发国际十年的历史门槛上,感怀古往今来,老胡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挥毫写下。
在有限的几篇美文中,老胡文气纵横,气象万千,并试图确立自己做人做事的哲学基础。“知大者远者,不拘泥于小者近者”、 “惟勇者强者乐而登之”、“ 优发国际人坚信明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河南”。这些语句,可看做老胡励志的恒言警句,也是令人陶醉的智慧,足以长久流传。没有见过老胡本人的读者,也可以凭此勾勒出一个胸襟大气、气质厚重、形象魁梧的中年男子形象。西方人认为,“语言能力隐含着话语权力,失落了对语言的控制就几乎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写作和控制世界能够产生线性关联,足见写作的力量。
除了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文字的风格和形式也会让人着迷。张爱玲的文字曾被人这样夸耀:“读她的作品,如同在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而纪伯伦认为出色的写作,必须具备“文字韵律的知识、自然淳朴的艺术和热爱读者的魔法”。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胡,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影响至深。他迷恋《菜根谭》,饱读诗书,所以他的笔触贯通古今,儒雅渊博。“大致北宋之后,外战频仍,朝室更迭,千年光阴荏苒,虽然,其显赫战略地位犹在,昔日国都雄风却早已无存。”老胡这样描述中原的历史。
确切地说,老胡并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结构严谨,用字凝练,在老胡看来,是一种基本素养。因而,他很难容忍员工在行文中一些如语病、错别字的不当,常常提出严厉批评。
在短短的数百字中,老胡使文章能够“气势如虹”,主要用的手法,就是排比。“他们深厚的文化积淀被漠视,他们对民族的贡献被淡忘,他们在历史上的辉煌被快速地磨损,他们的优秀品格被扭曲……”“优发国际人,从先贤的遗训和古老的文明中获取了智慧,汲取了力量,凝聚了神魂。”《身约者智广》和《优发国际人的长征》中这样的排比句,字字珠玑,读来又铿锵有力,情感也被激荡,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更是“铺陈”了一连串的排比句。
讲究对仗也是“胡文”的另一特点。“旧时之英雄,多仗剑江湖,侠义天下”对“今之英雄,多身怀绝技,创新求变”;旧时“常者杀富济贫,勇者攻城掠寨,王者削平异邦,建功立业”对今之“常者势冠业界群雄,勇者技艺超群、名扬天下,王者纵横捭阖、雄踞一方”。这种雄奇瑰玮的意境,展露了老胡青年时代社会留下的主流价值观烙印,比如“从政为民”、“兼济天下”、“实业报国”等。这很有意思。
同样都是托物言志,老胡长于表述一类人、一种现象,比如《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期待真心英雄》、《建设者说》。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嘉德置地总裁廖文良则喜欢讲述动听的、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从宁高宁的《时间廊》、《寡妇钱》或廖文良的《奥萨马乌打》、《洗菜机》这样的题目上都可看出端倪。相比之下,宁高宁和廖文良的文章更加带着浓郁的市场经济风情,荡漾着商业文明的温暖和激情。
你信奉什么,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老胡的系列短文暗示我们。当时间的浪潮退去,只余下坚实的内核,那时,我们就会发现,记忆真的如此不可靠,远比不上拿起“烂笔头”。因为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状态,怎能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这样有血气的文字。如果相机记录了事物的表象,文字则记录“此时、此地、此身”交织中的内心景象,永远不可复制。
(文章出自87期《优发国际》)
在狭窄的商业领域,老胡或许是河南最受欢迎的演讲家。他的普通话中没有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方腔,声色浑厚且富有节奏感,语气恰到好处。东西合璧的见识和卓越的构思使得他往往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温暖而热烈的欢迎。
老胡爱惜自己在演讲时的公众形象,并按照期待中的那样去严格塑造和累积,如厚重中透着威严、立马昆仑的气势以及兼济天下的豪壮。这种珍爱就如同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因而他的幽默是适度的。但是西方商业领袖却用娱乐精神消解了这些,他们只需要达到演讲所设定的单一目的。比尔·盖茨极度迷恋慈善事业,他为了引起那些具有话语权的上流阶层关注疟疾,他甚至放飞了一罐蚊子来警戒他们对穷人的关怀。维珍的创始人布兰森为了显示与众不同,骑着一头白象到新德里的国会去演讲。这些事情很难想象会发生在老胡身上。他总是穿着为数不多的几套西服中的某一套,如Kent & Curwen,但都是经过精心洗熨,得体却从不张扬。平心而论,他的仪态和风度不仅能压得住场子,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不作逢迎的演讲一般不招人喜欢,因为演讲是需要互动的。比尔·盖茨在三十年后重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毕业典礼时,尽管是他主动抛弃了母校而选择创业,也依然讨巧地说:“哈佛的求学经历是一段非凡的经历。”深受美国民众欢迎的宋美龄在那场世人皆知的美国国会的演讲中试图和美国人拉近距离:“贵国和敝国之间有着一百六十年悠久历史的情谊。”老胡亦深谙此道,知道如何去赢得雷鸣般的掌声。在容纳近两千学生的河南农业大学礼堂中演讲时,基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的事实,老胡认真地告诉大学生:“如果河南只有一所大学,那就是农大。”在《豫商》的创刊仪式上,老胡用一句英文开场,大意是:“今天,这个城市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如惊雷般诞生,一是郑州的地铁开工,第二件就是《豫商》的创刊。”
但有意思的是,任志强喜欢剑走偏锋,当然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次论坛上有位年轻人向任志强讨教如何买得起房子,任志强说:“那是你的劳动生产率低,不适合在北京生活,到二线城市也许可以,再不行就到三线城市去。”这位年轻人很生气,听众也一片哗然。
对于在现场捧场的重要的人物,盖茨和老胡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要在笼统的称呼前特别提到他们。“尊敬的Bok校长,Rudenstine前校长,即将上任的Faust校长……”但老胡更受惠于儒家之道,令冯仑心有戚戚的是,如果依然介绍上述人物,老胡的顺序一定是:“尊敬的Rudenstine前校长,Bok校长,即将上任的Faust校长……”卸任的领导比在任的领导更需要尊重。
一场精彩的演讲或许能够改变世界,比如马丁·路德·金,如果没有他的努力,黑人执政也许会推迟数年。一场精彩的演讲,除去本身的立意,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使用排比句了,马丁·路德·金如此,老胡也如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老胡的演讲,即是《中部崛起与企业家责任》,他在历数国家战略的阶段转移和企业家的四种责任之后,不无煽情地说:“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通用’、没有‘微软’、没有‘波音’、没有‘麦当劳’和没有‘沃尔玛’的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企业家们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将会在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担负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老胡的很多演讲几乎都带有关于河南的传教功能,他不断地强调“河南人意识”,不断地借用何清涟的“不要纵容自己往社会上倒垃圾,却指望救世主来清扫”,同时充满信心——“明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
反复演讲同一主题同样不仅需要无与伦比的热情、意志力,还需要勇气。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的40年间,通过很多场演讲影响了很多人士投身辛亥革命,这种激动人心的演讲主题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老胡有一个主题为《企业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演讲,在“中原崛起与民营经济”论坛走过的十六个城市演讲了十六次,他以他足够的激情和耐力,期待河南的民营企业能够因此诞生基业长青的基因。
一场令人记忆深刻的演讲多是“稻草人”式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下有几个分论点支撑,每一个论点之下再需要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撑。中国的政府官员不这样,他们的演讲中有无数个观点和伟大的口号,基本不需要去论述,这就是你会深感乏味的原因。的确,演讲的内容大于形式。老胡的演讲结构严谨有序,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常常用数字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了让听众明确重点,他从2004年开始用简单的幻灯片来提示听众。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介绍新产品已成为一种惯例,他的精彩程度达到即使媒体需要付费也要参加的程度。尽管这个家伙在演讲过程中来回踱步、抓耳挠腮,但是似乎也没关系,他有感染力的演讲配上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和策划的“情感事件”,能令人体验到一种新生活的到来,这种演讲就像一种巫术。
不论怎么说,杰出的演讲家都是一位有心人。他储存了大量的学识和思想,同样也谙熟听众的心理,在理想之外,他们的入世带着温暖的色彩。巴菲特在谈到他的成就时,告诉听众:“它不是智商问题,我相信你们乐于听我这么说。”老胡在那场令人记忆犹新的《中部崛起与企业家责任》演讲中,充满深情地说:“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时刻,那些因积劳成疾而过早地离开我们大家的早期创业者(如春都的高凤来先生和新飞的刘炳银先生),已不能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喜悦。”这令在场的人唏嘘不已,并为老胡对故去的人有情有义而感动。
时代给予的馈赠和套上的枷锁就如同事物的正反面。幸运的是,与F50一代比,老胡在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土壤中意外地具备了商业天赋,与新一代商业精英比,老胡更多一份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和修为。一场演讲,折射出一种人生:特殊的经历、自身的禀赋以及非一般的用心和付出。
(文章出自83期《优发国际》)
2006年10月17日前的某一天,51岁的老胡闭门谢客,凯德抑或另一个旗鼓相当的投资者,选择是在一整天的来来回回踱步中最终决定的。出让股权,完成上市前的私募,老胡这一步艰难的取舍虽然获得媒体后来的广泛赞誉,但其中深意在当时并不为人领会。
2007年,持续上扬的房地产行业热钱不断涌入,消费者预期看涨,加之资本市场的主流导向——以土地储备作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指标,造成中国土地市场的亢奋。这一年,优发国际身处其中,却基本未购进土地。2008年,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奇迹戛然而止——2007年高价获取的土地,成为企业前行的阻力和负担。老胡的做法在当时令同行深感迷惑,事后媒体则对老胡的预测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8年6月6日前夕,全球金融风暴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亦陷入危机,此时上市,优发国际的市值将会被低估,募集资金将低于预期。老胡率领的董事会没有退却,而是逆市突围,成功上市,成为被业界寄予厚望的转折性大事件。
当2008年6月6日之后房地产市道日益下滑,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使优发国际拥有了过冬的暖衣,老胡在企业经营上的完整脉络,才得以全部呈现。
老胡的经营之道,成为媒体追问的话题。《优发国际》曾在2005年尝试总结“胡氏行为方式”,影响了一代优发国际人以及追随老胡的年轻人。今天,我们试图总结“胡氏经营之道”,叙述老胡在东方与西方、香港与内地、本土与国际、是与非、坚守与诱惑之间的经营心得,为成长中的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生存重于发展
生存是第一位的。企业生存的第一步,有两条线是不能碰的,一是偷税漏税,另一条是行贿受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企业时时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所谓“惧者幸存”、“如履薄冰”,“企业的生与死只有一线之隔”,必须时刻警醒。做企业的人,如果认为生存是很容易的事,就会轻易踏上盲目发展之路。“超常规”、“大跃进”式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经历过两个“冬天”的开发商才能称得上成熟的开发商,经历过“冬天”的企业,才会深刻地领悟生存的含义。
视规律为“上帝”
规律在扮演上帝之手。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信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人才会努力耕耘,而对不尊重规律的人来说,规律永远只是病入膏肓时才决意抱一抱的“佛脚”。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不遵循规律而收获成功。
规律虽然简单,但探寻和遵循规律却非易事。规律不能违背,避免侥幸。
保持深秋心态
心态于做企业的人非常重要。如果企业经营者能把心态始终保持在一个深秋的温度,可能会比较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深秋温度,比之夏天的温度,会觉得凉爽;比之冬天的温度,会觉得温暖。在行业火热、膨胀的时候,需要冷静、慎行;在行业低谷、“冬天”的时候,需要充满信心和期待。
讲求速度耐力
做百年老店如同跑马拉松,讲求的不是绝对速度,而是速度耐力;不需要途中冲刺,需要匀速前进,直奔终点。
恪守适应、利用、改善的生存之道
智者无怨,需要积极面对环境,考量可用资源和提升自身的能力,是为强者之道。适应是为了生存,利用是为了发展,改善是为了回报。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企业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断地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其周边的社会系统形成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其自身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了生存、成长、回报、获取周期性发展的过程。
不断对照麦肯锡“7S”
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基本面。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s)、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ds)。企业不仅要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还要保障战略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失误。
如果一个企业经营得好,一定是这七个方面都做得好;反之,一定是其中出现了问题。
依据差异化、专一化、低成本制定战略
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化。
企业战略的制定取决于它的定位,企业的定位则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选择。
培养核心竞争力
产品和服务要具有独特性,而且这些独特性必须体现在其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中,同时这些独特性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即所谓“搬不走,拆不开”的。
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高度的忧患意识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
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做到行业第一?第二名是很难让人记住的。
追求盈利、增长、持续、稳定的经营目标
优发国际的经营准则是:操作讲究大气、经营乐于稳健、管理注重实效、产品和服务注重创新。
作为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前提,就必须使自己的财务报表显示出四个特征:盈利、增长、持续、稳定。而实现“盈利、增长、持续、稳定”,需要具备足够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准备、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操控能力。
强化内部“客户至上”意识
谁拥有了客户,谁就拥有了未来。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企业未来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我们做一流的企业,向客户提供没有瑕疵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客户提供有瑕疵的产品和二流的服务。
减少并果断决策
企业如需天天决策,足可说明原来决策轻率。减少决策的前提就是保证既往决策的正确。
战略确定之后,一旦坚定不移地执行,需要决策的内容也会减少。
宜用一个长的时间段看待自己的经营行为
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长期和短期的矛盾,这时宜着眼于长期。“舍利求存”,指的就是舍弃短期的利益换得长远的谋划。
从“术”的角度,胡氏智慧经营的方法有很多,如:
在“冬天”的时候买地、在“夏天”的时候卖房;
降价的时候要快、果断,涨价的时候要慢、谨慎;
以合作的姿态正确处理政商关系……
松下幸之助先生将优秀经营者的素质概括为:高超的领导能力、超广角的领导观、胸襟广阔、不断修炼、坚守信念、洞察先机、衡量得失、绝不敷衍、唯才是用、应付得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营者素质的得来实则来自个人修为与企业实践的碰撞融合——老胡大学毕业三十年,遍访六十余国,足至二百余城市;对比中西文化,研读古今思想;自然而然就具备了大历史观及国际视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脚踏实地,他怀着殉道者的心态向着阳光跋涉……优发国际在自我的标准中成长,逐渐将自己的故事完满成为一个合格的MBA案例;而老胡在这块土地上的经营智慧,也必将为同行者和后来人提供宝贵的启发和借鉴。
(文章出自76期《优发国际》)
万科的王石在寻找下一个浙江南都,北京万通的冯仑在等待“蓝城计划”的倡导者于凌罡的被“招安”,“国八条”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在这样一个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多事之春”,编辑部的两位同事来到农庄的四合院,听老胡论道谈术,感悟他带有浓重“新实用主义”色彩的“胡氏行为方式”。
老胡说:术易得,道难悟。道就是规律,规律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怎样遵循规律行事,就成了术。事件的结果往往跟“术”有关——悟性的高低决定了方法的差异,方法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所以说“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关乎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班的学生,最刻苦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原因就在于方法的差异。但是方法的差异来自哪里呢?肯定是对规律的认识不同,“缘木求鱼”听起来好笑,但是现实生活中大有其人。
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意识问题,确切地说,对自己行为之前意识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能在说话之前简单地想一下后果,他会慎言谨行,这就是意识的作用。
老胡在日常的会议中,听完某位管理人员的发言之后、说到工作之前,他总要“先挑毛病”,比如刚才的发言你事先准备了没有、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方式表述,甚至有时候他会挑剔管理人员的着装是否符合场合,等等。这些都源于他对细节的敏感。他曾说,天使和魔鬼同处于细节之中。这也是他对自身“意识为先”的一种要求,凡事都要先对意识进行管理,为什么这样做、采用怎样的方法、结果会如何都要在行为之前考虑清楚。
虽然老胡先天基因里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但是他仍然强调,先天的禀赋是个人无法改变的,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后天的不断修为。实践是真理之父,通过实践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我从二十多岁开始用心积累,积累了三十年的结果也始终不能做到每一件事都“意识为先”。比如前几天还在会议上对一位管理人员发了火,我知道一定还有比发火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发火前的一刹那,我还是没有做到“意识为先”,所以说,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最终影响品位。
老胡说,大道至简。总结我的行为规则,那就是意识、行为和结果。
当采访结束,总结由我们所定义的“胡氏行为方式”时,我们仔细查找关于这一命题的资料点滴,反复斟酌所使用的每一个文字,才有了以下这些关于“胡氏行为方式”的总结,如此慎重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命题关乎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以及老胡在品性、习惯、气度等方面的传承。
由我们所定义的“胡氏行为方式”:
向榜样看齐
学会设定自己的榜样,学会描述自己的理想状态。为自己在某一方面选择一个榜样,并通过不断努力,逐步缩小自己与榜样在这一方面的差距。比如给自己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选择一个榜样,然后通过学习、模仿等方式逐渐缩短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这一过程就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做事要有目的性
每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凡事都要有备而来,“不打无准备之战”。甚至在说每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清楚,为什么说这一句话,说完之后要达到什么效果。穿衣也是一样,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穿衣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事前都要考虑清楚再决定。这就是做事要有目的性。
培养关注细节的潜意识
细节关乎全局。原因不仅因为细节对全局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关注细节的意识会影响全局的成败。有一些话,讲述二者的关系:
请小心你的意识,因为它会影响你的行为;
请小心你的行为,因为它会影响你的习惯;
请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会影响你的品位。
当你为了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而要求自己把每一个单词的发音都把握准确的时候,你最终所得到的将不只是一口流利的英文,还有对细节关注的潜意识。一旦这种潜意识在你的行为方式中发挥作用,它让你所参与事件的结果更趋完美,细节上的败笔将会越来越少。
不断地自我检讨
出现错误的时候,首先检讨自己。
这样做有三点好处:
1.自己不会情绪波动太大,不会使事情更糟糕,因为糟糕的情绪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2.容易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糟糕的现状。为自己找借口、推脱责任,只会适得其反。
3.检讨自己更容易冷静客观地面对到来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
有意识地积极吸收有效信息
当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有意识地从他人处获得有效信息,而不去计较被获取信息人的相貌、素养、自己对其的好恶。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积累得越多,对问题的分析越具有宏观意义。同时,这也会积极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学会描绘未来一个阶段的理想状态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学会描绘未来一个阶段的理想状态。知道了方向并清楚所需达到的详尽目标更容易把事情做对。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有句名言:“It is more important to do right thing than do things right.”(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重要得多。)学会描绘未来某一阶段的理想状态就是要求自己明确未来一个阶段的目标,先做到“do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
慎始善终
凡事不要轻易开头,一定要到觉得有能力做得最好的时候再开始;而一旦开始,就要全力以赴做好它。比如在1988年的时候,老胡很希望自己学习打桥牌,但是考虑到这项活动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当时的他已经在企业中担任总经理,需要总揽全局,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去把这件事做好,于是老胡选择了放弃。所以在决定要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再开始。
凡事要做好多种应对准备
当环境出现变化的时候,一定要事先考虑到多种应对的措施。不管是做决策还是生活中的小事,都要做好多种应对的准备,至少要有上中下三条应对措施。比如目前被很多媒体关注的“国八条”问题,我们企业也要多条应对。如果政府足够成熟,对市场的判断准确清晰、采取的政策恰如其分,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本地政府对市场的判断不够准确“不惟实,只惟上”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而如果政府的判断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我们又该怎么办。如果凡事都能考虑到上中下三种应对措施的话,做起事情来会从容很多。虽然要求自己每一件事都能够多条应对会很辛苦,但是老胡依然坚持着。
获取最急用的知识
当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获取自己最急用的知识。比如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财务、工程、营销、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起一口流利的英文来说就是最急需的,这时候就要努力去补充这些。时刻补充最急需的知识就是老胡能够保持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习的途径就更多了,与成功者交流、花十块钱买本专业书、听场讲座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抓重要指标
如何保持自己在专业人士面前把控全局的强势,是老胡时刻需要面对的问题。“抓重要指标”是他保持专业强势的秘诀。
采访结束,《优发国际》主编这样总结他:在做企业时不断修为,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在做人的同时推动企业日臻完善,他是一位认真的自省者。他认真、宽厚的行为方式被我们亲切地称为“胡氏行为方式”。
我们深信,由我们所定义的“胡氏行为方式”经过编辑部的辛勤播撒,一定会对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出自23期《优发国际》)
历史是一维性的,它只有一个延伸方向,不可能再回头。然而了解历史,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发点。
对于历史,现在的年轻人从整体上看来确实缺乏兴趣。因为我们的历史充满了太多的谎言,成了概念的堆积与教条的集成。对历史上任何伟大人物的功绩描述,都不忘记加上一笔:“某某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或奴隶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立场,其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一部充满了不实不敬的否定之辞的历史教科书,我们还想靠它培养出后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结果当然是青少年们对历史产生深深厌倦,他们的父母一代不少也属于文化教育严重不足的一群,只要与高考无关,不少人也都认为不必要浪费时间学习历史。我写过唯一的一篇回忆录《心灵深处的一座坟墓》,发表于《黄河》杂志,陕西《各界》杂志也曾分两次发表。与我同时代的读者对那种生活感同身受,记忆犹新。但居然还有一两个陕西的年轻文人跑到《各界》编辑部轻薄地说:“老谈那些干什么!要向前看嘛。”对历史最大的侮辱,就是对它横加阉割。用这种阉割过的历史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是对祖国的未来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
然而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不会因为这种对历史的粗暴阉割而就此消失,轻视它的人必将受到它的严惩。历史除了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那种作用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一个民族的自尊自爱之情,让我们了解自己从哪里来,走过些什么路,以便今后走得好一些。经济学应该说是一门与历史相距比较遥远的学科,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用发展经济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碰壁以后,终于有经济学家认识到一点:了解发展中国家历史对分析今天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有关键作用。这才有了道格拉斯·诺斯的“路径依赖”学说。经济学家中唯一能够在思想体系的庞大方面与马克思媲美的约瑟夫·熊彼特就说过:经济学家应该掌握三门知识,一是经济理论,二是统计学知识,三是经济史。但如果三门只能学习一门的话,他情愿选择经济史,而放弃前两门。从下面一段话中可以看出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对历史的尊重:
首先,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其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第三,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多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伟大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就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还有一位现代历史学家(我记不清名字了)说过:不学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以前的伟大,不学西方历史不知道中国现在的贫弱。
不少青年人常问我:何老师,你为什么不开出一个给中国治病的药方?我回答说,我的看法其实都已尽语言环境允许的最大限度写出来了。我从未隐瞒自己反对什么,赞成什么。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人们的公民责任意识。这责任意识的核心点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真正地将中国当做是自己的国家,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与民族的前途有关。不要纵容自己往社会上倾倒垃圾,却指望有“救世主”来打扫清场。只有从我做起,不期望有“救世主”出现,中国才有希望。《国际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我们却在热情讴歌“大救星”。什么是文化差别?这就是文化差别。
人类历史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尊严,发挥创造力。至于每一时代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则需要仰赖那一时期思想家的认识水平与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家的操作能力与兼容性。思想家的认识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思想高度,政治家的操作能力与兼容性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完这篇没有答案的思索时,正值深夜,我伫立窗前,深夜的深圳已安静下来,极目望去,只有那无尽的苍茫夜色。渺渺茫茫中,习惯了孤独的我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噤。《红楼梦》里一句诗突然跳了出来:“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在上帝眼中,人类到底有多少尊严?
(原文篇幅较长,本文只选取文章结尾部分刊登)
日本企业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们访问的是实业型公司,这样的公司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好一些。产品还在市场上有销售,现金流还能转得动。只是八年的经营成长曲线是一条平线,几乎没有增长,工资总额也几乎没有增长,甚至还略有下降。
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过剩,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整困难。这三种过剩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三种过剩的调整,涉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以及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种转变,使之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真正感到了,不是做什么事好,做什么事不好,关键在于有无核心竞争力。
如果,华为的增长速度大幅减慢,日本企业的三种过剩都会在华为出现。没有及早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陷于被动。
随着日本企业长时间不吸收新员工,员工平均年龄逐步增大,人才结构由宝塔形转向纺锤形,优秀的人才少,新生力量少,年龄大的一般员工多,使企业缺少活力,而且工资成本较高。由于人才的流动减弱,职位相对凝固,使创新明显不足。
日本企业的内部改革滞后,国内企业竞争不激烈,企业内部员工也缺少必要的竞争。促使企业改革的内因、外因,并没有因为经济不景气凸显。日本企业完全靠自身力量实行较大的改革,十分困难。如前所讲,日本是一个治安很好、生活很舒适、稳定的国家,尽管八年未涨工资,并未足以威胁消费,人们比较安于现状的生活,日本人连留学都很少出去。这种安定,也不利于迫使企业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尽管他们已废除了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加强了绩效考核,日本企业现在内部也开始进行改组,重新划分结构,从一个大公司什么都干,逐步收缩到几大领域,然后这几大领域财务独立,共同品牌,使核算目标清晰化,等等,但观念和文化的惯性使这种变革的努力见效不大。
日本企业也开始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动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本的法律原先是不允许员工持股的。但日本企业在根本的竞争力提升上并没有有力度的行动。治标不治本,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苦熬是熬不出头的。
因为日本一贯比较求稳,致使企业经营者年龄偏大,决策过程过于谨慎。许多重要决策必须一致通过,少数人通不过,要做工作,甚至有时做不通就拖着,这种决策的安全性拖累决策的及时性。过于民主的决策体系并不一定是好的。
实行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平均教育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类教育政策,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引进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IT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华为怎么办?
有人将企业比做一条船,松下电工就把自己的企业比做是冰海里的一条船。在松下电工,我们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是否传递到基层?是否人人行动起来了?
华为还未处在冬天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认真向别人学习,加快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裁并不必要的机构,精简富余的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培训和素质提高。居安思危,也许冬天来临之前,我们已做好了棉袄。
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发展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华为组织结构的不均衡,是低效率的运作结构。就像一个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颈。例如:我公司初创时期处于饥寒交迫,等米下锅。初期十分重视研发、营销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做法是正确的。活不下去,哪来的科学管理?但是,随着创业初期的过去,这种偏向并没有向科学合理转变,因为晋升到高层的干部多是来自研发、营销的干部,他们在处理问题、价值评价时,有不自觉的习惯倾向,以使强的部门更强,弱的部门更弱,形成瓶颈。有时一些高层干部指责计划与预算不准确,成本核算与控制没有进入项目,会计账目的分产品、分层、分区域、分项目的核算做得不好,现金流还达不到先进水平……但如果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能使公司的组织均衡的话,这些部门缺乏优秀干部,就更不能实现同步的进步。它不进步,你自己进步,整个报表会好?天知道。这种偏废不改变,华为的进步就是空话。
华为由于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就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执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成为对事负责制的障碍。对人负责制与对事负责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对人负责制是一种收敛的系统。对事负责制是依据流程及授权,以及有效的监控,使最明白人具有处理问题的权力,是一种扩张的管理体系。而现在华为的高中级干部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对人负责制,使流程化IT管理推行困难。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我看过香港秘书的工作,有条有序地一会儿就把事做完了,而我们还要摸摸索索,做完了还不知合格否,又开一个小会审查,你看看这就是高成本。要迅速实现IT管理,我们的干部素质,还必须极大地提高。
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数得清楚……
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出路的。就如松下电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惟有本企业员工一样,能救华为的,也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和日本企业一道,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原文篇幅较长,本文仅选取结尾部分刊登)
冯仑:《跨越历史的河流》
这是一篇刊登在2007年2月25日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上的文章。时隔两年,即使这本杂志又刊登了冯仑的新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会坚定不移》,但仍不影响我们读到它时所能引发的深思。在中国,企业家应当与政治保持怎样的距离,这是一个已经被谈论了将近30年的话题。中国的经济成长越来越呈现出国家商业主义的特征。在未来的数年内,财富积累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以新技术为中心,产生大量的新兴产业和成长机会,很多传统行业将在这种变革中被排挤,利益将在新的平台上重新分配;二是以垄断性资源为中心,发生一系列资本重组,在这一过程中,跨国资本和民间财富的政治博弈便显得尤为重要。
诞生于市场竞争中的民营企业在政商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有目共睹,企业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企业家冯仑甚至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超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如何有技巧地游刃有余于越来越错综复杂的政商博弈之中,将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
壮士弘毅,任重而道远。且看冯仑如何评述用大智慧跨越历史河流的民营经济。
(冯仑,万通控股董事长。)
黄奇帆:《城市建设与融资新思维》
说到市长,我们通常想到的是穿梭于不同大小会议,匆忙批复公文的身影,时任重庆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却以文字表明了政府对于城市建设和融资的新思路。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里兹曾经说:二十一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转型的新过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人类文明形态与生活方式重塑的重要环节。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鲜明。
本文中,政府将姿态放低,意识到“欲取之,必先予之”。 对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必须培植和壮大相应的建设性投融资主体,将由政府出面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集团作为企业向社会融资为主的方式。而最为首要的则是改善投资融资环境——“企业是市场主体,当然也就是投融资主体。提高工商企业的融资能力是提高一个地区融资水平的根本。要提高工商企业融资能力,必须从工商企业自身下手,重点是降低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工商企业的不良债务率,提高工商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尽管此文发表已数年,但文中体现出的“眼睛向内,抓好自己的内部”的融资思维仍值得我们思考。
(黄奇帆,现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
修省
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6.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玄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7.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9.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18.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21.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应酬
41.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52.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66.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评议
127.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131.贫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达人当自辨之。
闲适
159.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
《菜根谭》续遗
32.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38.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45.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46.好利者轶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概论
2.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3.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改字。
18.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暗生也。
23.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29.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40.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41.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44.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50.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61.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78.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87.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94.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97.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103.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
105.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112.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114.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矣。
123.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128.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136.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139.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141.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149.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161.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文章出自79、80期《优发国际》)